羅馬教皇。又稱大格列高利。出身於古羅馬元老院議員遺族傢庭。573年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二世任命為羅馬城執政官,次年毀傢棄官入修道院。579年被教皇貝拉基二世派駐君士坦丁堡為教廷代表,7年後回羅馬任修道院長兼教皇首席顧問,590年被選繼貝拉基為教皇。此時倫巴第人入侵義大利,格列高利舉兵保衛羅馬城。與倫巴第人媾和後,乘機取得羅馬統治權,兼任行政長官,實行政教合一的神權統治。他力圖擺脫東羅馬皇帝的控制,陸續把管轄範圍擴大到義大利中部及西西裡、科西嘉等地。他反對對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以普世大牧首自稱,並竭力提高羅馬教皇的地位。同時著手整頓教會組織,推行修道院制度,嚴飭教規,強調修士的苦修和絕對服從,厲行教士獨身制。加重意大利、西西裡、法國南部和北非的教廷地產的地租。

  神學著作甚多,但少創見。主要著眼於闡發奧古斯丁的基本思想,側重教會論。關於神跡、天使、魔鬼、煉獄等的論述,多於奧古斯丁。他認為得救的總數是固定的。但不像奧古斯丁那樣強調預定論。他認為,人們得救既靠上帝的恩典,也靠自己的善功,而主要的善功在於履行教會聖事。他還提倡教會儀式和音樂的改革,但後世所傳的“格列高利頌調”和“格列高利彌撒”,則系後人托名依附。他重視傳教,特別是爭取信仰阿裡烏派的日耳曼各國統治者歸附羅馬教會。596年他派遣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到不列顛的肯特王國,建立修院。逐漸使不列顛諸島的凱爾特人歸附羅馬教會。格列高利是進入封建時期後的第一個重要教皇,對中世紀天主教的發展有深遠影響,被稱為“中世紀教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