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佛教典籍中難讀難解的字音、字義專用書的通稱。唐代以前註釋佛經音義通常採用夾註的方法,即在經籍本文中,對梵文音譯詞語註釋語義,或對難讀字語註以反切。這種夾註音義的方法,自佛典漢譯以來,歷代沿襲。據《高僧傳·慧睿傳》載,慧睿曾著《十四音訓敘》,“條列梵漢,昭然可瞭,使文字有據”。《開元釋教錄》卷八也有北齊道慧著《一切經音》的記載。今兩書皆佚。

  西藏於藏王赤德松贊在位時,曾請印藏譯師多人編定《大分解辭匯》一書,羅列佛教專用用名詞及常用語萬餘條,皆梵藏對照,為校訂舊譯及進行新譯之依據。又在丹珠爾中譯收印度聲明著作37種,其中有長壽帥子所著《長壽藏》及廣註,為解釋字源及辭義之作。

  現存佛教音義專著主要有:①《一切經音義》。又稱《眾經音義》、《玄應音義》。唐玄應著。25卷。該書註釋大、小乘的經、律、論458部,為現存最早的佛教音義的著作。仿照《經典釋文》體例,分經註釋,每卷前先列經目,然後逐卷註釋。摘取詞語,先註反切,後釋義。此書除引用佛經外,還保存現已失傳的《蒼頡篇》、《三蒼》、《凡將篇》、《勸學篇》、《通俗文》、《埤蒼》、《古今字詁》、《古文官書》、《字林》、《古文奇字》、《字指》、《字苑》、《小學篇》、《韻集》、《纂文》、《字略》、《廣倉》、《字統》、《聲類》、《韻略》、《字書》、《字體》等100多種古籍的片斷。

  ②《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又稱《新譯華嚴經音義》、《華嚴經音義》、《慧苑音義》。唐慧苑著。2 卷。該書對唐實叉難陀譯的《華嚴經》(八十卷本)加以音義註釋,以區別於東晉佛陀跋陀羅舊譯《華嚴經》(六十卷本),故稱新譯。本書體例亦仿《玄應音義》,將經文難字錄出,註音訓於其下,引證古字書甚多。

  ③《一切經音義》。又稱《慧琳音義》。唐慧琳著。100卷。成書於元和二年(807)。據本書序雲:註釋佛經“總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餘卷”,而希麟書序稱“五千四十八卷”,實際上為1225部,5314卷。凡《開元釋教錄》入藏的經論全部加以註釋。慧琳在漢至唐代諸傢字韻的基礎上,刪補玄應、慧苑、雲公、窺基所撰音義,內容增多,註釋加詳,所引古音韻典籍更為廣泛。註音不僅區別吳音、秦音,而且辨明清音、濁音。

  ④《續一切經音義》。又稱《希麟音義》,為慧琳《一切經音義》的續作。遼希麟著。10卷。約成書於北宋雍熙四年 (987)。該書拾遺註釋圓照《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入藏全部經論,及不空、義凈、彥琮等譯經266卷(現存本缺8卷),體例仿《慧琳音義》。

  此外,還有後晉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30卷;南宋處觀《紹興重雕大藏音》3卷等。

  20世紀20~30年代,又有音義索引之書多種行世,如陳作霖《一切經音義通檢》2卷 (1923年金陵叢書外編),日本山田孝雄《一切經音義索引》1冊(1925年西東書房初版),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編《慧琳一切經音義引用書目索引》(1936年刊行)。此外,王少樵有《玄應書引〈說文〉校異》5卷、《慧琳書引〈說文〉校異》12卷等。

  佛教音義之書,廣征博引,搜羅甚富。它不僅對佛傢經典字音字義的闡釋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由於它保存瞭大量久已失傳的古代字韻和其他文史典籍,又為古籍的輯佚、校勘、訓詁提供瞭珍貴的資料。清代學者曾用它來整治古籍,取得瞭一定的成績,成為當時的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