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И.佈哈林

  蘇聯共產黨(佈爾什維克)和第三國際領導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傢。1888年10月10日生於莫斯科一個小學教師之傢。190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7年考入莫斯科大學法學院經濟系。1910年被捕,流放到阿爾漢格爾斯克克省的奧涅加。一年後從流放地逃往國外,在歐美流亡6年。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回到莫斯科。十月革命後至1929年任《真理報》主編。1924~1929年任聯共(佈)中央政治局委員,1926~1929年任第三國際執委會政治書記處書記。由於堅持В.И.列寧的新經濟政策,20年代末期,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與И.В.斯大林發生分歧,先被免去領導職務,後被開除出黨。1938年3月15日被蘇聯政府以叛國罪處決。1988年恢復名譽和黨籍。佈哈林有關政治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到社會主義之路和工農聯盟》、《“有組織的經營不善”的理論》、《一個經濟學傢的札記》、《兩個世界的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基本問題》等。

  佈哈林曾提出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理論。他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階級鬥爭還將持續很長時間,甚至在某一階段上會尖銳化,但總的趨勢是日益緩和,逐漸減弱,最終消亡。因此,工人階級政黨應該是“國內和平的黨”,其中心任務是進行和平建設。他主張用經濟鬥爭方式消滅城鄉資本主義成分,反對采取暴力措施,認為實現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有機的漸進過程,不需要進行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第二次社會革命。

  自20年代末,佈哈林擔心蘇聯有蛻化為“新利維坦”的危險。他指出,無限制的國有化和強行集體化,使蘇聯的國傢職能過度膨脹,出現瞭中央集權的經濟統制。這種經濟統制類似資本主義中的絕對壟斷,導致僵化和官僚主義發展,使集權制成為官僚集權制。官僚集權制在黨和國傢融為一體的基礎上,集黨政大權於一人之手,對領袖進行個人崇拜,必然使蘇聯成為“鐵蹄”國傢,成為幹預社會生活一切領域的新極權主義國傢。他反對權力過分集中,希望蘇聯向列寧提出的“公社國傢”方向發展,主張實現民主與法制,提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口號,要求保障最大多數人的最大限度的自由發展,建設一個有創造性、有人性、文明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

  佈哈林的上述觀點在當時隻能用伊索寓言式的語言來比喻和暗示,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但是他的一些看法為社會主義國傢的改革和民主化提供瞭有益的啟示,引起瞭普遍關註。70年代末以來,世界上曾出現研究佈哈林思想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