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有《黃庭內景玉經》及《黃庭外景玉經》之分。據道教釋義,黃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階前空地,喻“中空”。黃庭之景,意謂道教內修功夫之中空景象。該經為上清派重要經典,全真道功課之一。教內譽為“壽世長生之妙典”。該經以古道經中人身臟腑各有主神之說為本,結合古醫經臟腑作用理論,以七言韻文形式,闡述道教內修醫理根據,強調固精煉氣,提示長生久視要訣。

  作者與傳本> 《黃庭經》作者,傳說殊多。或謂晉女道士魏華存研審民間草本後所撰,或謂道士口授,魏氏記錄而成。《黃庭經》始見於東晉《抱樸子內篇·遐覽》和《舊唐書·經籍志》之著錄。據今人王明考證:漢魏之際,黃庭思想已漸流行,認為《內景》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本《內景》之旨,於東晉咸和年間問世。但也有《外景》成書於晉初,《內景》由此推衍而成之說。

  《黃庭經》傳本甚多,《崇文總目》著錄共8種,《通志·藝文略》道傢類黃庭門著錄,30部,57卷。《內景》不分卷,36章,或分3卷,36章。《外景》3卷,不分章,或分為上部經第一、中部經第二、下部經第三等。另有《黃庭中景玉經》系晚出之作,《通志略》、《宋史·藝文志》著錄,通常不列於黃庭門之內。

東晉王羲之書《黃庭經》

  《黃庭內景玉經》 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謂各有“八景神”,稱“八景二十四真”。在《至道章》第七與《心神章》第八共載十三神,即面部七神(發、腦、眼、鼻、耳、舌、齒),中部六神(心、肺、肝、腎、脾、膽),均各有姓字,服色、長短,謂存思諸神,能洞觀自然,養精煉氣,乘雲飛仙。《內景》並謂人有“三黃庭”、“三丹田”。認為腦(上丹田、上黃庭)為精根,百神之主,頭有九宮,主神特多。稱心(中丹田、中黃庭)為生之本,神之處,臟腑之元,能適寒熱,和榮衛,調血脈。下丹田(又名關元或命門)在臍下,男藏精、女藏胎,乃人命之根本,陰陽之門戶,“橫津三寸靈所居,隱芝翳鬱自相扶”,指存神下丹田可固守精氣:脾為下黃庭,可納百谷、供營養,為五臟之樞。《內景》強調“積精累氣”,“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認為惟“積精累氣”才是存思黃庭,煉養丹田,固精全氣,固氣還精內修之要訣。

  “內景”修煉須誦咒語,“禮祝畢,正坐向東臨目內想身神形色、長短大小,呼其名字”;謂不修此法,則真神不守,無益於延命。

  《黃庭外景玉經》  內容與“內景”相類。主張“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慮”而長生久視。認為黃庭包含瞭元精、元氣、元神,乃人之根本,惟恬淡無為,內觀於心,才能精至黃庭、氣歸黃庭、神入黃庭、病邪自去。

  “外景”修煉強調調息、藏精、咽津。調息即呼吸“太和陰陽氣”;藏精即斷欲,“長生要妙房中急,棄捐淫欲專守精”,言斷欲方能固精煉氣。認為津液為五臟之精華,咽津才能“通我精華調陰陽”。

  東晉以來,研誦《黃庭經》之風極盛。至唐,黃庭之學彌昌,歷代詮釋之士,不乏其人,通行的有梁丘子與務成子的註本,均收入《正統道藏》。清董德寧撰《黃庭經發微》,將其與《道德經》、《參同契》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