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義。佛教關於證悟成佛的步驟和方法。與漸悟相對,指無須長期按次第修習,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覺悟而成佛。頓悟之說,在佛教經典中早有記載。《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即有“速疾解脫頓悟涅槃”之語。《菩薩珞瓔本業經》卷下“佛母品”也稱“聽等覺如來說珞瓔法藏,是故無漸覺世尊,唯有頓覺如來”。中國佛教不同派別在成佛的步驟、方法上,理論各有差別。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學,側重於數息行觀的精神修煉,認為達到阿羅漢果位也要累世修行,積累功德,後被看成是主張漸悟的一一派;支讖、支謙所傳的大乘般若學,側重於義解,直探實相本體,後來被看成是近於頓悟的一派。東晉時的支道林、道安、慧遠、僧肇等把成佛的步驟、方法與所謂菩薩修行的“十住”階次相聯系,認為在“七住”以前是漸悟過程,到瞭“七住”,對“無生”(實相、真理)法有瞭堅定的認識,已證得“無生法忍”,雖非究竟,但已可有頓悟。這種頓悟,還承認“一住”至“七住”是漸修過程,是一種漸進的頓悟,被稱為“小頓悟”。

  頓悟說的創立 頓悟之說由來已久,但真正創立學說的是東晉、南北朝的道生。他認為,在“七住”內沒有悟道的可能,必須到“十住”時最後一念“金剛道心”,才有一種猶如金剛般堅固、鋒利的能力,頓將一切妄惑(“愚昧無知”)斷得幹幹凈凈,由此得到正覺(真正的覺悟),即頓悟成佛。相傳道生著有《頓悟成佛義》,已佚。在慧達的《肇論疏》中引有道生語:“夫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語照極。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釋,謂之頓悟。”意謂佛理是不可分的整體,故對它的覺悟,亦不能分階段實現,必須頓悟。他還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見性即可成佛,無須按次第修習。這種頓悟成佛說,在當時佛教中是駭俗之論,反響強烈。先有慧觀撰《漸悟論》,主張漸次悟入而成佛,反對道生的頓悟說。後有曇無成作《明漸論》,闡述漸悟的道理,也不同意道生的頓悟見解。南朝名士謝靈運則支持道生的頓悟理論,並有所發揮。他著《與諸道人辯宗論》,與許多對頓悟之說有疑問的法勖、僧維、慧鈄、法綱、王體元等人問答與辯難。認為漸悟隻是一種引導愚昧者的方便說法,隻有頓悟才能得到佛教真諦。另有慧睿著《喻疑論》,也贊同道生的頓悟說。道生的頓悟說,由於其弟子道攸、法瑗等人的弘傳,影響極大。直至南齊時,荊州隱士劉虯,作《無量義經序》,宣揚“入空必頓”的觀點,也主張頓悟成佛。南朝宋文帝和孝武帝對道生也都甚為贊揚,並召請頓悟論者入京宣講頓悟說。

  頓漸相爭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對頓悟、漸悟也有瞭新的理解。到瞭隋唐時期,頓悟、漸悟之爭尤烈。禪宗主張頓悟說,其餘各宗大都主張漸修。禪宗內部,又有“南頓北漸”之說。北宗神秀側重漸修,南宗惠能提倡頓悟。惠能認為,“凡夫”和“佛”,並無多大差別,關鍵在於“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隻是“一念”之間。所謂“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後來這種頓悟說還發展成為所謂“棒喝”和“機鋒”,用一頓棒打或大喝一聲以破除對方的迷執,一下子達到大徹大悟的境地。

  影響 禪宗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頓悟理論,在佛教中影響頗大。而且對中國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宋明理學,也產生很大影響。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倡導的“一旦豁然貫通”的工夫,就脫胎於禪宗的“一悟即至佛地”的頓悟說。陸九淵提出直接“發明本心”以達到“知”的認識論,也源於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