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А.巴枯寧

  俄國無政府主義者。1814年5月30日生於俄國特維爾省諾沃托爾斯傑克縣一個貴族傢庭。1833年畢業於彼得堡炮兵學校。1836~1840年在莫斯科研究哲學。1840年赴德國,1841年在柏林大學學習。1843年後遊歷歐歐洲各地,結識瞭P.-J.蒲魯東,深受其影響,開始轉向無政府主義。1849年因參加德國革命和德累斯頓人民反薩克森王國的武裝起義,被捕入獄。1851年被引渡回國,在長期監禁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1861年逃離流放地,到達英國,宣傳無政府主義。1864年後參加第一國際,因進行分裂活動被開除。1876年7月1日病逝於瑞士伯爾尼。主要著作有《革命問答》(1869)、《上帝與國傢》(1870~1871)、《國傢制度和無政府狀態》(1873)。

  巴枯寧認為,自由是個人的絕對權利,是道德的唯一基礎,無自由即無幸福。國傢按其性質來說,必然是對外實行侵略,對內庇護特權階級,剝削人民勞動的暴政獨裁工具。有國傢必然有統治,有統治必然有奴役,有奴役即無自由。他主張立即摧毀和破壞一切國傢,隻有國傢的消滅才有資本、剝削和奴役的消滅。他提出要摧毀國傢必須不斷地進行暴動,由個人堅強意志領導的密謀團體組織全民暴亂是推翻資本主義的唯一途徑。巴枯寧雖然認為農民是無政府主義的社會基礎,但把流氓無產者看作暴動的主要力量,認為在他們身上包含著未來社會革命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他把未來社會描繪成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他反對一切權威、社會立法和建立無產階級政黨,拒絕進行政治鬥爭,主張個人和社會的絕對“自治”。他的信條是“自由即至善”。

  巴枯寧的主張19世紀在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廣泛傳播,對現代西方無政府主義思潮也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