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傢,結構主義的主要代表。1918年10月16日生於阿爾及爾的一個銀行經理傢庭。年輕時曾參加天主教青年運動和基督教組織。1936年到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學習。1939年應徵入伍,1940年6月被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回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繼續學習,194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但他與法共領導人在理論思想方面一直存在分歧和衝突。80年代初因患政治抑鬱癥而精神失常。主要哲學政治思想著作有《擁護馬克思》(1965)、《讀〈資本論〉》(1965))、《列寧和哲學以及其他論文》(1969)、《政治和哲學》(1972)。

  阿爾杜塞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是用結構主義解釋馬克思主義,提出瞭“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他主張要用“癥候讀解法”去閱讀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即不僅要閱讀經典著作的原文,還要探尋深藏在文字背後的無意識結構,“從深處拖出”馬克思主義的框架結構。經過“癥候讀解”,他認為K.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個“認識論上的決裂”,即從1840~1845年的人道主義階段,經過1845~1857年的決裂,過渡到1857年後的成熟階段。他認為馬克思經過認識論上的決裂,終於擺脫瞭以前線狀因果觀和表現因果觀的影響,提出瞭一種結構因果觀,就是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既保持全面性結構對局部性結構的決定性作用,局部性結構對其組成要素的決定性作用,又堅持局部性結構對於全面性結構、組成要素對於局部性結構的相對自主性。由此,社會被看作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決定社會發展過程的不是某種單一的因素,而是社會結構諸層次內容各種矛盾的相互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是決定的又都是被決定的,每一方都有助於決定全局性結構的本質,又轉而被這個結構所決定,社會歷史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的特殊的多元決定的局面。由此,阿爾杜塞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反經驗主義、反人道主義和反歷史主義的。70年代後期開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漸趨衰落,阿爾杜塞的基本立場也出現瞭較大的轉折,進而公開宣稱“馬克思主義的危機”,認為馬克思主義隻不過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分析,共產主義這個遙遠的前景,也許永遠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