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傢、結構-功能主義的創立者。1911年1月12日生於伊利諾斯州。1938年在芝加哥大學政治科學系獲博士學位,後執教於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並參與各種社會和政治活動。1963年為斯坦福大學政治學教授,1964~1969年任系主任。1965~1966年被選為美國政治科學協會會長。主要著作有與J.S.科爾曼合編的《發展中地區的政治》(1960)、與S.韋伯合寫的《公民文化》(1963)、與G.B.鮑威爾(小)合寫的《比較政治學:發展研究途徑》(19666)。

  阿爾蒙德是行為主義政治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用政治系統、功能、角色等新的概念術語代替國傢、權力、職位等傳統的政治學術語。他認為政治系統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結構組成,如選民、利益集團、立法機關、官僚機構等。它依靠合法的強制力量支持,並與國內和國際環境持續發生相互作用。各政治結構又由各種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角色組成。結構和角色這些術語是為瞭強調參與者的實際作為。他還提出,研究任何政治系統,除瞭瞭解它的實際作為外,還要瞭解它的基本傾向,它的心理方面即政治文化。他認為政治系統在政治過程中有3種功能:①系統功能,指系統的維持和適應功能,包括政治錄用,政治社會化和信息交流。②過程功能,指政治要求與政治支持轉換成權威性政策的過程,包括利益表達、利益聚集、政策制訂或決策、政策實施等。其中政策制訂或決策是政治過程的關鍵性階段,決策規則將決定什麼人能在政策制訂和決策實施中從事何種活動,包括授予或限制當局的基本權限。③政策功能,指政策的實際作為,包括政策輸出和政策結果。政策無論成功與失敗,都通過政治文化反饋到政治系統,對下一輪的政策過程產生影響。

  阿爾蒙德的比較政治論和政治發展論緊密相連。在他以前,美國政治學界普遍采用J.W.伯吉斯的政治制度分類法。1956年,阿爾蒙德提出政治體系的新分類方法,即把大多數國傢的政治制度分成英美型、前工業化型、極權型和歐洲大陸型4種,並應用於分析西歐、北美洲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傢的政治模式。1980年,他采用一種簡單的分類法,把大多數國傢在經濟上主要劃分為工業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在政治上主要劃分為民主型政權和獨裁型政權。通過比較不同政治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阿爾蒙德提出,政治發展就是在社會經濟現代化較為廣泛的環境中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政治系統、過程和政策的變化。政治現代化的標志,一是文化現代化,如人們的參政傾向增強;二是結構分化,如出現瞭新型的專門化的結構和角色。政治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社會和經濟的現代化,但政治發展也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現代化的原因。

  阿爾蒙德的結構-功能主義是當代政治科學理論中的重要分析模式之一。他開創的政治文化研究帶動瞭L.W.派伊等學者的政治發展論和政治文化論。他的代表作對比較政治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