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中觀理論。西方政治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有關政治研究層次的理論。主張政治研究應著重於發展處於宏觀與微觀之間的中間層次的理論。

  “中層理論”這一概念是美國社會學傢R.K.默頓在《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1949)中首先提出的。默頓反思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後認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正在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將被逐漸成熟起來的經驗科學所取代。他提出學者們應防止將註意力集中到構建那種已經過時的龐大理論體系上要努力發展有限資料範范圍內的特殊理論,如階級動力論、群體壓力論、權力流動論、人際關系論等。M.韋伯的新教倫理研究、É.迪爾凱姆的自殺研究都是中層理論的范例。政治學研究中的中層理論產生於政治學者們對政治理論發展的反思,尤其是他們對傳統宏觀政治理論和20世紀行為主義政治學的微觀政治理論的不滿。西方政治研究在傳統上是一種典型的宏觀理論,從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到T.霍佈斯、J.洛克、J.-J.盧梭、孟德斯鳩、J.S.密爾等古典作傢都力圖通過對人性、社會、國傢、政府、法律的分析,構建一種系統的完整的政治理論體系。當代西方行為主義政治學反其道而行之,主張通過實證研究、經驗分析去研究那些可觀察到的政治行為。中層理論的倡導者們認為,無論是古典政治學中的宏觀研究,還是當代行為主義政治學的微觀研究,都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宏觀理論太抽象、太空乏,無法檢驗,無法證實,缺乏精確性與操作性;微觀理論太具體,太瑣碎,容易陷入鉆牛角尖的危險,缺乏普遍性與實用性。他們提出政治學研究應當努力發展中層理論,既關註一般社會政治問題,又能提出切實可行的理論假設;既有價值取向的指導,又有事實證據的支持。60年代以來西方政治研究中盛行的政策研究、決策分析、政治文化論、政治社會化、多元論、團體理論均屬中層理論的范疇。中層理論要求縮短宏觀理論與微觀理論之間的差距,取得瞭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