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哲學論著。劉智編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後成書。主要內容是從哲學的角度探討伊斯蘭教有關天人性命學說。分《本經》和《圖傳》兩大部分。《本經》共5章,內容采自80多種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伊斯蘭教經籍。據稱,所引內容翔實,皆有所本。各章皆用四言體寫成,言簡意幽,古奧費解。《圖說》系仿效理學傢周敦頤以《太極圖》解說世界本體的方式,與《本經》相互配合闡釋。分為5卷,每卷列12說。每說都用大量文字闡發,如卷一首說:“最初無稱”四字,解說語句達四百餘字字。全書“因經立圖以著經之理,因圖立說以傳圖之義”,自成一個復雜的體系。其目的是通過設想以論述伊斯蘭教關於宇宙的起源,論述獨一安拉的實有、體用和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特性以及天與人(即大世界、小世界)之間、性與理之間的關系等。《圖說》文字,較《本經》易懂。書前附有“采輯經書目”,與中國有關的主要是內地流傳的阿拉伯、波斯語經籍40種。

《天方性理》封面

  全書力圖將伊斯蘭教一神論與中國儒傢性理學說融會貫通。作者自稱深切感到“天方之經,大同孔孟之旨”,蘊涵“天下之理”,才“擇其理同而義合”者,“輯數經而為一經”,寫成此書。它同明、清之際先後問世的一些伊斯蘭哲學論著一樣,既吸收和改造瞭孔孟儒學、程朱理學的某些思想、理論、概念,用以闡發伊斯蘭教的哲理,使伊斯蘭教學術研究在中國形成一種獨特體系,同時,也擴大瞭性理學說研究的內容和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