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港,國際性市場。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西側。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總面積17.42平方公裡,人口42.69萬,平均每平方公裡為2.59萬人。其中澳門半島人口密度6.88萬人,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澳門居民95%以上是中國同胞,其中大部分又是廣東籍人。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原屬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市)。明時稱為“濠鏡”,後又別稱“濠江”、“海鏡”、“鏡湖”等。1553年葡萄牙人藉口曝曬水浸貨物,,賄賂地方官吏,取得停靠澳門碼頭進行貿易之便。1557年葡萄牙人進入澳門,並開始在此長期居留。1840年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人乘清政府戰敗之機,相繼侵占瞭澳門南面的氹仔島和路環島。1887年,當時的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瞭《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北京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它處無異”。此後,葡竟把澳門劃為葡領土。1976年葡萄牙憲法規定澳門是在葡萄牙管轄下的特殊地區。1979年中葡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雙方達成的協議指出:澳門是中國領土。目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歸還的時間和細節將在適當的時候由兩國政府談判解決。1982年葡萄牙修改憲法,規定澳門為葡萄牙治理下的中國領土。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經過中葡雙方自1986年3月及至1987年3月先後四輪會談之後,1987年3月26日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草簽。《聯合聲明》宣佈:“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是中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恢復行使主權後,根據中國憲法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

澳門

澳氹大橋

  澳門半島三面環海,南北長約4公裡,東西最寬約1.8公裡,中部有小山丘,最高的松山海拔91.07米。1865年松山頂建的東望洋燈塔為遠東第1座燈塔。半島北以關閘為界,與廣東珠海市拱北相接,距廣州約145公裡。西與珠海市灣仔隔河相對。東隔珠江口與香港相望,相距78公裡。1840年時澳門半島僅有2.78平方公裡,後經歷年在媽閣廟至蓮峰山海傍一帶及青洲、筷子基、臺山、黑沙環、馬場、新口岸、南灣等處填海造地,現已達6.05平方公裡,人口41.62萬。澳門半島中的東南區及西南區被稱為高尚住宅區。南灣與西灣一帶,前有被稱之為“濠鏡”的海灣,後有東望洋山和西望洋山,依山面海,為澳門最優美的地方和理想住地。但是,整個澳門半島仍有相當數量的舊式樓房和簡陋的平房。地窄人稠,地皮匱乏,人口膨脹與土地、住房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

  氹仔島在澳門半島以南,原為大、小氹仔兩小島,因沙泥淤積和人工填海合並為一,東西長約3.5公裡,南北寬約1.5公裡,面積3.779平方公裡,人口6500。島上多小丘,最高點大氹山海拔159.1米。島北觀音巖有東亞大學。氹仔島與澳門半島有長約2500米的澳氹大橋相連。島以西隔海與珠海市的小橫琴島相望。

  路環島在氹仔島以南,西與珠海市的大橫琴島相對峙,面積7.087平方公裡,自東北向西南斜臥於海中,長約4公裡,人口4200。路環島地勢較氹仔島高,山丘亦較多,其中塔石塘山海拔174米,為全澳門最高山峰。路環島和氹仔島之間有長約2225米的路氹公路連貫。

  澳門港以澳門與珠海市灣仔之間的海岸為內港,以外的海岸為外港,淤積均甚嚴重,最低潮時沿岸水深不及0.5米,航道需經常疏浚。現內港航道挖深約3~3.5米,可通2500噸以下船隻。外港航道挖深至5米左右,主要通航港澳客輪。

  澳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溫22.3℃,1月均溫14.6℃,極端低溫-1.8℃。7月28.5℃,極端高溫達38.9℃。年均降水量1970.4毫米,降水最多的1982年達3041.4毫米。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5~9月為雨季,10月~翌年2月為旱季。6~9月為臺風季節,年均有2次以上臺風侵襲。多臺風的年份可達5次。強臺風最大風速每小時達211公裡,最長持續6小時之久。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四季青翠,攀緣植物與寄生植物普遍,島上生長有椰子樹,氹仔島海濱有紅樹林。

  澳門地域窄小,半島及島嶼丘陵起伏。境內無河流,淡水資源貧乏,生活用水向為嚴重問題。20世紀60年代起,先後在珠海市建成竹仙洞、銀坑、大境山和梅溪水庫,經水管和抽水站向澳門供應淡水,近年供水量達3000萬立方米左右。

  澳門開埠雖達400多年,但其經濟原以賭博業(或稱博彩業)為基礎,社會繁榮與經濟生活主要仰賴旅遊業(包括博彩業和遊覽業)維持。工業僅有手工和簡單加工業,原料和燃料均賴進口,出口商品主要為爆竹、火柴、神香、卷煙、酒、蠔油、咸魚等,出口市場僅限香港和東南亞。20世紀60年代起,澳門經濟始現轉變,1971~1980年經濟增長率年均達16.7%,高於香港。目前,工業、旅遊博彩、建築業與金融業並列成為澳門經濟4大支柱。

  澳門工業缺乏資源,技術力量薄弱,原料、材料、零件及生產設備幾全靠進口,制成品絕大部分外銷,實際上多屬貿易加工工業。工廠規模小,分散經營。全澳約有1400傢工廠。工業以制衣業和毛紡織業為主,有較完整的成衣工業體系,其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80%。電子、玩具、人造花為近年澳門新興的3大出口工業產品。工廠主要分佈在澳門半島的西部和東北部。

  澳門曾是中西方貿易的重要商港。直至香港崛起前,一直是遠東第一商港。後因泥沙淤積嚴重,港口日漸淺窄,遠洋巨輪難於進出。香港崛起後,澳門的遠東商埠地位便一落千丈。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人口增長和工商業的繁榮,澳門進出口總值持續上升,1982年達89.17億澳門元,比1960年增長瞭40倍,1990年達261.44億澳門元,其發展之迅速,世界罕見。進口貨物主要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豬、雞、鵝、鴨、塘魚、菜牛和蔬菜等鮮活商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大米的一半以上均來自鄰近的廣東。澳門產品出口市場已擴大到五大洲的104個國傢和地區,主要是美、德、法、英等國及香港。

  澳門旅遊業較其工業更為著名,是澳門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除旅遊業外,與之緊密聯系並為之服務的有酒店、飲食、珠寶金飾、古玩、旅運、電子遊戲場所等行業,旅遊消費較為便宜,每年到澳門的遊客達數百萬人次,尤以香港旅客居多,國際遊客亦達數十萬人次。澳門的賭博業在遠東首屈一指,有東方“蒙特卡洛”(東方賭城)之稱。

  澳門半島西面為內港,東面為外港,是對外聯系的主要交通港口。與廣東的珠海、中山、廣州、江門等地有車船來往,同上海有直接的貨輪運輸。80年代澳門與香港的客運量約占進出澳門總客運量的83%,貨運量約占55%。目前,澳門有10多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碼頭和20多個木結構碼頭。九澳港集裝箱碼頭已於1990年中建成使用。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路氹公路和澳氹跨海大橋建成後,澳門—氹仔—路環3地已連成一體,內部聯系更為方便。澳門國際機場建於氹仔島與路環島之間的東部海陸域,1989年底已開工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