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陶希聖按照蔣介石的授意撰寫,以蔣介石的名義於1943年3月出版的論著。該書分八章:①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②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③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④由北伐到抗戰;⑤平等互惠新約的內容與今後建國工作的重心; ⑥革命建國的根本問題;⑦中國革命建國的動脈及其命運決定的關頭;⑧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前途。最後是“結論”。共十萬餘字。該書在回顧中國歷史之後,提出“中國從前的命運在外交……而今後的命運,則全在內政”,在抗日戰爭期間,認為““攘外必先安內”,把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

《中國之命運》封面

  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著力地渲染“一個主義”、“一個黨”。把三民主義說成是“國民革命永遠不變的最高原則”,“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的路線”,“匯萃我整個民族意識之思想”,“任何思想離開瞭三民主義,即不能長存於民族意識之中”;“三民主義的偉大,在其容納各種的思想而冶於一爐”。根據這一說法,其他黨派應當放棄各自的主義。蔣介石還強調,中國國民黨是“領導革命建設國傢的總機關”,“永為中國唯一的革命政黨”,是“為整個民族的生存而組織的,亦是為全體國民的利益而革命”,要“全國一致集合於青天白日旗幟之下”。他要求“成年的國民務必加入國民黨,青年的國民,隻有加入青年團,才可以顧全全民族全體的幸福,保障國傢整個的利益,籌劃國傢民族永久的安危”。

  該書公開提出反對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認為“五四以後,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想,流行國內。他們對於中國文化,都是隻求其變而不知其常”,“是與我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應的”;“共產主義不僅不切於中國的國計民生,違反瞭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而且根本上忘記瞭他是一個中國人”。蔣介石暗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敵後抗日根據地是“新式封建與變相軍閥”。

  《中國之命運》的出版,是蔣介石分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新的反共摩擦的輿論準備。國民黨政府通令各級政府機關、黨部、社會團體、大中學校及軍隊全體官兵都要閱讀,以加強其思想統治。中國共產黨對其從政治上與理論上進行瞭系統的剖析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