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政府應英國政府請求而組織的一支遠征緬甸的抗日部隊。日軍於1941年12月襲擊美國海空基地珍珠港,並進而佔領瞭東南亞部分地區之後,於1942年1月發動瞭侵緬戰爭。中國政府根據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應英國政府請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軍,共十萬餘人組成遠征軍。由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於1942年2月先後入緬作戰。

<

遠征軍由雲南搬運重炮赴前線作戰

  從3月至4月,遠征軍在同古、仁安羌、臘戍等地與日軍激戰。其中仁安羌一戰援救被圍英軍七千餘人。遠征軍在緬北的抗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但由於中英美戰略目標的不一致,使遠征軍陷於被動的態勢,至4月底被迫後撤。8月,遠征軍大部退至怒江東岸,一部西撤印度。人員僅剩四萬人左右。退入印度的部隊改稱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統轄鄭洞國的新一軍和廖耀湘的新六軍。退入滇西的部隊,連同後續部隊,於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由陳誠任司令長官、黃琪翔為副司令長官,統轄第十一、二十集團軍及第八軍。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為掩護中印公路,沿公路向緬北推進,經十個月的苦戰,於1944年8月攻占緬北重鎮密支那。1944年5月,滇西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沿滇緬路向緬北實施反攻。1945年1月27日,遠征軍與駐印軍會師於緬甸芒友,打通中印公路,至3月遂將日軍全部趕出緬北和滇西。此後,中國遠征軍返回國內。

1944年9月,中國遠征軍向緬甸境內的日軍騰越守備隊發起沖擊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重新打通瞭中國西南的國際運輸線,有力地配合瞭盟軍在太平洋的反攻,為盟軍在緬甸的最後勝利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