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四大官僚資本銀行之一。前身是1904年清政府創辦的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銀行營業困難,於次年2月由上海大清銀行改組成立中國銀行,委派孫多森為總裁。1913年4月,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中國銀行則例》,定名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為銀元六千萬元,官股商股各半。總裁為湯睿。總行設北京,上海中國銀行改為分行,各省在原大清銀行基礎上亦陸續成立中國銀行分行。1916年3月由於袁世凱稱帝失敗,5月北京政府府下令中國、交通兩行停兌,中國銀行滬行正副經理宋漢章、張嘉璈,抗拒停兌命令,籌集資金照常兌現,數日後即將上海金融風潮平息,中國銀行信譽大著。1917~1927年張嘉璈升任該行副總裁,掌握大權。1923年,北京政府財政支絀,將所持官股五百萬元出售,於是中行擺脫瞭北京政府的控制,成為江浙財閥的金融機關,與交通銀行共掌全國金融的牛耳。

中國銀行發行的五百元紙幣(1942)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總管理處移設上海,1928年10月該行改組,加入官股五百萬元,商股仍維持兩千萬元,定為國際匯兌專業銀行,設總管理處於上海,以李銘為董事長、張嘉璈任總經理,該行成為國民黨政權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1935年6月,國民政府利用金融危機,修改中行條例,規定資本總額四千萬元,由財政部發行金融公債兩千萬元作為官股,改派孔祥熙為董事長,宋漢章任總經理,從此,四大傢族官僚資本控制瞭中國銀行。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銀行總管理處遷重慶。1942年財政部再撥官股兩千萬元加入,資本額增至六千萬元,官僚資本占股三分之二;並規定該行為發展國際貿易銀行。戰後該行遷回上海,國內外分支機構增至兩百二十餘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人民政府分別接管,其總管理處遷至北京,成為專營外匯業務的專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