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主要農耕工具。耒為木制的雙字作

,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齒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 《世本》則以為 黃帝時人倕“始作耒”。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 甲骨文中耒之,以以利於耒齒紮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蹠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或和並提,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為木制的鏟狀耕田工具,西周時為人們普遍使用,《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 《周禮》中還談到制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臿,故《說文》雲:“耜,臿也。”當時將臿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系,象東齊一帶稱臿為梩,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虆梩而掩之。”趙岐註:“虆梩,籠臿之屬。”

  在鐵器出現之後,木耒、木耜也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如《管子·海王》說到當時鐵官時,以為“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這是這類工具變為鐵制的明確證據。在出土的實物中也有這方面的材料,如湖北江陵曾出土戰國時的耒。其形制是,從柄到齒皆為木制,柄略向後屈,雙齒則略向前彎,齒端套有鐵制的刃口。戰國時臿的實物未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木臿上面也套有鐵刃。戰國時的臿與此不會有太大差別。

陜縣廟底溝發現的龍山文化木耒痕跡

  漢代學者以為耒耜為一物。如許慎以為耒為上部,耜為下部,但都屬於木制。而鄭玄也認為上為耒,下為耜,所不同的是,以為耜為金屬刃口的專稱。現在根據《管子·海王》等記載來看,戰國時耒、耜為兩種農具,而且也為出土的實物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