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藉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當時稱之為“藍黨”。該案與胡惟庸案合稱為“胡藍之獄”。經兩個案件發生後,明朝元功宿將已屠戮殆盡。

  藍玉(?~1393),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開平王常遇春內弟。初隸常遇春帳下,有謀略,作戰英勇,屢立戰功。由管軍鎮撫積升至大都督府僉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為大將軍,屯薊州。二十一年捕魚兒海(今內蒙古古東部貝爾湖)之戰,殺北元太尉蠻子等,降其眾,獲馬駝牛羊十五萬餘,焚其甲仗蓄積;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甚多。朱元璋對其寵遇甚隆,比之為衛青、李靖,封為涼國公。但藍玉居功自傲,日益驕橫跋扈。他蓄莊奴假子達數千人之多;乘勢暴橫,並仗勢侵占東昌(今山東聊城)民田。當禦史按問時,竟將禦史鞭打後趕走。北征時私占大量珍寶駝馬無算。回師夜經喜峰關,因守關吏未及時開門,竟縱兵毀關而入。他的所作所為,引起朱元璋不滿。但藍玉猶不收斂,擅定軍中將校升降與軍隊進止,導致朱元璋數次責備。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告發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朱元璋遂族誅藍玉等,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兩萬人。朱元璋還手詔佈告天下,並條例爰書為《逆臣錄》。列名《逆臣錄》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