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武則天時名將。百濟西部人。初在本國任達率(百濟官名)兼郡將。高宗顯慶五年(660)遣蘇定方破滅百濟,龍朔三年(663),常之降唐。歷任左領軍員外將軍、洋州刺史。儀鳳三年(678),從李敬玄、劉審禮禦吐蕃於青海。審禮戰死,敬玄被圍,常之率敢死士五百人夜襲敵營,吐蕃軍驚走,敬玄才得以脫險還軍。高宗讚賞常之的才能,以其為左武衛將軍、河源軍(今青海西寧東南)副使。調露中,吐蕃大將贊婆再次與李敬玄所統率的唐軍戰於良非川,敬玄又敗。常之以精騎三千擊退吐蕃軍軍,以功升為河源軍經略大使。常之認為河源軍地當沖要,須加兵鎮守。為解決轉運糧食困難,於是設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一百餘萬斛。常之在軍七年,河源軍成為西北重鎮,吐蕃不敢進犯。垂拱二年(686),以破後突厥功進封燕國公。次年,後突厥骨咄祿攻朔州(今山西朔縣),武則天以常之為燕然道大總管,追擊骨咄祿至黃花堆(今山西山陰東北),大破之。中郎將爨寶璧等不與常之謀議,貪功冒進,全軍覆沒,常之無功。不久,因酷吏周興誣其謀反而下獄。永昌元年(689)自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