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都城,元朝為嶺北行省治所。全稱哈剌和林。明初,北元政權據以為都,後廢。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後杭愛省厄爾得尼召北。

和林萬安宮石龜

  哈剌和林(Qara-qqorum,突厥語“黑圓石”),一說原是山名,指鄂爾渾河發源地杭愛山;一說本為河名,指鄂爾渾河上遊。1235年,窩闊臺合罕命漢族工匠於鄂爾渾河岸建築都城,即以哈剌和林為城名。城南北約四裡,東西約二裡,大汗所居的萬安宮在其西南隅,有宮墻環繞,周約二裡。據1254年到和林訪問的法國使臣盧佈魯克記載,城內有兩個居民區,一為回回區,內有市場;一為漢人區,居民盡是工匠。此外,尚有許多官員邸宅以及十二所佛寺、道觀,兩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由於蒙古國的強盛,和林成為當時世界著名城市之一,各國國王、使臣、教士、商人來訪者甚多。

  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城(見上都)即位,其幼弟阿裡不哥則據和林地區自立為大汗。二年冬,忽必烈軍打敗阿裡不哥,進占和林。四年,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次年又升燕京為中都(後改大都),蒙古國政治中心移至漠南漢地,和林城僅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1307),設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和林行省或和林省)統轄北邊諸地,並置和林路,為行省治所。皇慶元年(1312),改為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嶺北行省或嶺北省),和林路改名和寧路。和林雖失去都城地位,仍為漠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元朝以大臣出鎮,遣重兵防守,於其地開屯田,建倉廩,立學校。

  明洪武三年(1370),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死於應昌,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退據和林,仍用元國號,史稱北元。由於明軍的屢次進攻和蒙古貴族的內訌,北元政權很快衰落。15世紀初期,韃靼與瓦剌兩部蒙古貴族之間相互攻伐,和林城遂被拋棄,逐漸荒蕪。1585年,喀爾喀蒙古阿巴岱汗在和林廢城基址旁興建大喇嘛寺厄爾得尼召,蒙古史籍《厄爾得尼·厄利赫》(Erdeni-yin erige)對此有明確記載。

  明羅洪先《廣輿圖》中的《朔漠圖》幅,即已正確標註“和寧”於和林河(鄂爾渾河上遊)之東。清初,方觀承曾在厄爾得尼召寺前發現元至正中所立石碑。其後,沈垚、張穆等搜集大量史料,考證和林城方位,均有成績。1891年,俄國拉德洛夫在厄爾得尼召找到至正丙戌年(1346)許有壬撰文的“敕賜興元閣碑”殘片,最後證實瞭和林城的位置。1948~1949年,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考古學者在基謝廖夫率領下,對和林城遺址進行瞭大規模發掘。從1983年開始,蒙古人民共和國考古部門再次對和林遺址進行發掘。據負責這次發掘工作的考古學傢色爾奧德紮佈稱,這次發掘的重點是窩闊臺的宮殿,即遺址的主要部分。

  

參考書目

 志費尼著,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