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

  中國近代女革命傢和政治活動傢。原名諫,又名瑞諫,別號雙清樓主。廣東省南海縣(今廣州市郊區)棉村人。1878年6月27日(清光緒四年五月二十七)出生於香港一個大地產商的傢庭中。童年時就愛好讀書,富有反抗封建束縛的頑強性格。11897年10月與廖仲愷在廣州結婚。1902年秋廖仲愷赴日。當年冬,何香凝也赴日。她先後進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女子師范學校預科和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學習。1903年秋在東京結識孫中山,並和留日革命青年趙聲、秋瑾等交往密切,在革命思潮推動下勃發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同盟會。她和廖仲愷等向海外華僑宣傳革命,駁斥康有為、梁啟超的保皇言論,同時擔任革命組織的聯絡和勤務工作,積極從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動。1911年2月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東渡日本。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討袁和護法運動。1921年夏,她同宋慶齡在廣州發動婦女組織“出征軍人慰勞會”,宋為會長,何任總幹事,帶領慰勞隊親臨廣西梧州前線慰問討伐桂系軍閥的部隊。1922年陳炯明叛變,囚禁廖仲愷,她設法營救脫險。

  何香凝堅決支持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革命主張,國民黨改組後,她被選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兼管廣東省婦運工作。她忠實執行新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積極開展婦女運動,並出版《婦女之聲》旬刊,宣傳反帝反封建的主張。1925年初,孫中山在北京病危,她兼程入京護理,是孫中山臨終口授遺囑時在場的證明人之一。同年8月,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後,何香凝更加堅決地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實現孫中山、廖仲愷遺志勤奮工作。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繼任婦女部部長。同年秋,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她先後在南昌、漢口與宋慶齡、鄧穎超等一起開展婦女群眾運動和組織紅十字會,進行慰問和救傷工作。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何香凝羞與民賊為伍,辭去國民政府的一切職務,回廣州創辦仲愷農工學校(今廣東省仲愷農業機械管理學院),曾親赴南洋各地以賣畫籌款。1929年赴英國,後居法國巴黎,寫詩作畫自娛。她能作舊體詩,擅長國畫,尤工畫獅、虎和松、梅。“九·一八”事變後回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何香凝在上海、香港、韶關和桂林等地,努力從事抗戰工作,堅決反對國民黨制造分裂的活動。她自1942年始籌建國民黨民主派的組織,1946年在廣州成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經過與李濟深等的努力,她終於和其他反蔣的國民黨員及組織聯合一致,1948年1月組成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一起發表聲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9年4月,她由香港到達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傢協會主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遺體安葬於南京中山陵側,與廖仲愷合墓。著作有《雙清文集》(下卷)、《何香凝詩畫集》。

  

參考書目

 尚明軒等編:《雙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