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韻文寫成的道傢哲學著作。書分為八十一章,上下兩篇,即《道篇》和《德篇》。因其後來被尊為道教經典,故又稱《道德經》。

  《老子》傳本頗多,較著名者有河上公註本、王弼註本及唐傅奕的《老子古本篇》。今通行的是河上公註本和王弼註本,其順序為《道篇》在前,《德篇》在後。1973年馬王堆漢墓發現帛書本,則是《德篇》在前,與《韓非子》所引文句順序一致。《史記》稱道傢為“道德傢”,並有“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的記載,似乎司馬馬遷所見《老子》傳本仍是《道篇》在前,可能該書當時就有兩種順序不同的傳本。

  《老子》成書於戰國前期,有人以為它基本上是春秋時期老聃思想的記述,又經過後人的加工和補充。據《史記》所載,老聃為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曾作過周柱下史,老聃比孔子大幾十歲。孔子曾向他請教有關周禮的問題。關於《老子》一書的作者,學術界爭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後來很少有人從後說。還有人認為李耳與老聃並非一人,老子是李耳而不是老聃。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近人高亨考證,老聃亦即《左傳》中的老陽子,可備一說。

老聃立像

  從漢初崇尚黃老以來,歷代對《老子》一書的研究和註釋之多,僅次於儒傢的《論語》。其註本有六七百種,較有影響者除王弼註外,還有焦竑《老子翼》等。近現代有馬敘倫《老子覈詁》、朱謙之《老子校釋》、高亨《老子正詁》、任繼愈《老子今譯》和《老子新譯》。張松如《老子校讀》資料較多。《老子》一書在國際上亦影響深遠,被譯成多種文字。

  關於《老子》的性質,有人說是“兵書”,也有人說是講“南面之術”,即政治統治理論的書。這正表明該書是一部哲學著作,能被應用於各個方面。《老子》書中最高的哲學范疇是“道”。“道”本來是具體的道路,但在老子前後,已成為表示客觀規律和人們處事原則的哲學概念。當時思想傢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弄清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性,廣泛談論“天道”、“人道”、“治國之道”、“用兵之道”等等。《老子》的巨大功績就是把這些具體領域中的道概括為普遍的、不帶具體規定的道,並且對道的性質和內容作瞭多方面的闡釋。

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部分)

  老子說,道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是和具體物根本不同的東西。他認為,具體物是有對立的,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而道是無對立的,它“混而為一”。萬物都有生有滅,“夫物蕓蕓,各歸其根”,因而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他誇大瞭道的常住性和具體事物的暫時性,並由此出發,反對人們爭勝鬥強,有所追求。他還認為具體的事物都要向其反面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隻有得道才能使人長生久視。得道的人要象無知的嬰兒和愚人,“不言”、“無為”,這樣不僅能保全自己,使大傢免於鬥爭,也能把天下治理好。但是人們被具體事物所迷惑由來已久,不知“物壯則老”,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會很快滅亡,所以人們應象水那樣,甘心處於柔弱、卑下的地位,無所追求,也不和人爭執。

  漢初的統治者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曾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魏晉時期政治混亂,戰爭頻仍,玄學傢們感到人生無常,也從《老子》中尋找安慰。《老子》的思想傾向基本上是消極的、軟弱的,不得意的知識分子、失勢的權貴往往從中尋求精神寄托。但《老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瞭中國歷史上和儒傢對立的道傢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