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黔西工商業城市、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位於貴昆鐵路線上,以位置適中而興起,曆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向為交通要道。面積1710平方公裡,人口67.23萬;其中市區面積209平方公裡,人口22.72萬。春秋時屬牂牁國夜郎邑,後屬夜郎國夜郎邑。唐為普甯州通往中原驛站。元稱阿達蔔砦。明洪武十四年(1381)移安順州(今舊州)於此,始築城。明萬曆三十年(1602)改稱安順軍民府。1914年改為安順縣。1958年建市,1962年撤市為為縣,1966年復改為市。安順腹地廣闊,四周諸縣聚居有漢、苗、佈依、回、彝、仡佬等民族,向為黔西農貿中心。商業繁榮,手工業較發達,以傳統的“三刀”(剪刀、菜刀和切皮刀)和蠟染、地毯著名;有卷煙、酒精、制鬃等輕工業。20世紀50年代以前,城區面積僅1.4平方公裡,人口2.4萬人。60年代起,本市成為全省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工業以輕工業為主,產值占60.3%;機械工業點24.2%。鐵路東通貴陽,西達昆明;公路可通往省內各地。市境的“龍宮”石灰巖溶洞暗河為著名遊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