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

  明代戲曲作傢。字義仍,號若士,別號清遠道人。臨川(今江西撫州)人。自幼博覽群書,有文名。十四歲補縣諸生,二十一歲中舉。因拒絕張居正的延攬,直至萬曆十一年(1583)始中進士。次年授南京太常寺博士;五年後遷禮部祠祭司主事。他他與李化龍、李三才、梅國楨等有交往,政見接近於東林黨人。十八年上《論輔臣科臣疏》,揭露政治的黑暗,指斥輔臣申時行、給事中楊文舉、胡汝寧竊權枉法,直言朝廷信私人,塞言路,致吏治敗壞,因而觸帝怒,被謫為廣東徐聞縣典吏。二十一年,升為浙江遂昌知縣。他在任上積極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減刑罰,勸農桑,抑豪強,民眾安居樂業,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但因權貴嫉恨,於二十六年被劾辭官歸裡。從此他絕意仕途,傢居二十餘年,於玉茗堂潛心研究戲曲傳奇,從事創作。他拜師於羅汝芳,又受進步思想傢李贄的影響,與反對程朱理學的達觀(紫柏)禪師為友,將揭露腐敗政治和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體現在劇作中。其劇作最著名的是由《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組成的《臨川四夢》,在昆曲舞臺上歷久不衰。其中《還魂記》(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是其代表作。通過少女杜麗娘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追求愛情和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瞭封建叛逆精神和進步的時代意義。湯顯祖的劇作語言和曲調獨具風格,對明末以後的戲曲傢有很大影響。除劇作外,另有詩文集《玉茗堂全集》等傳世。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瞭《湯顯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