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

  中國歷史學傢、歷史地理學傢。字季龍。浙江嘉興人。1911年2月25日(清宣統三年正月二十七)生於奉天府(今遼寧瀋陽)。1930年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1932年起歷任北平圖書館館員,輔仁大學學、燕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廣州學海書院導師。1940年起任浙江大學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同年受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

  作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34年協助顧頡剛發起成立瞭以研究歷史地理為宗旨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瞭《禹貢》半月刊。他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之一,長期任理事,1981年以來任《歷史地理》主編。他主持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由數十位專傢通力合作完成的迄今最權威、最精確、最詳細的中國歷史政區地圖集。他主持編纂《中國國傢地圖集·歷史地圖集》,這將是一部包括自然、人文二十個專題的綜合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開設過中國通史、斷代史、史學史、文化史、專著研究、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名著選讀、歷史地理研究法等課程,培養瞭許多優秀人才。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代疆域、政區、都市、河流湖泊的變遷,海陸變遷,人口、民族的分佈和遷徙,文化史,經濟史,歷史地理古籍註釋,地理學史、遼史及歷史人物等方面。已發表的百餘篇論文提出瞭很多獨到的見解和新的結論,其中如對秦漢政區、晉永嘉之亂後的移民、湖南的移民和民族、貴州古代楊保族的歷史、徐霞客(見徐弘祖)的學術貢獻、西漢前黃河變遷史、東漢以後黃河安流的原因、雲夢和雲夢澤的變遷、上海的海陸變遷和開拓過程、馬王堆出土古地圖研究、《漢書地理志》選釋、《山海經》研究、海河水系的形成、中國歷史文化的地域差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82年前的主要論著已收入《長水集》上、下冊。還主編有《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黃河史論叢》等。此外,譚其驤還擔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規劃小組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上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