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至1873年(清同治元年至十二年)陝西、甘肅回民聯合當地各族掀起的反清起義。

  太平天國起義、撚軍起義和西南回苗彝各族起義(見雲南回民起義、苗民起義),使清政府的統治陷入崩潰邊緣,陝甘地區的厘金、捐輸愈益加重,軍政吏治極端腐朽,官府歧視、侮辱回民,回民中早已孕育著強烈的不滿。1862年春,太平軍、撚軍聯合入陝,正值華州(今華縣)、渭南等處團練武裝因回漢糾紛而到處焚掠回民村莊,為瞭民族生存,渭河兩岸回民奮起自衛,同州州(今大荔)、西安、鳳翔三府回民紛起響應,很快形成瞭以赫明堂、馬生彥、馬振和、白彥虎等人為首領的十八大營,與清軍及團練武裝拼死搏鬥,給敵以重創。1864年,清將多隆阿以先撫後剿的欺騙手法擊破渭河兩岸堅固的回民堡寨,陜西回民軍被迫攜帶妻小退往陜甘邊境堅持自衛抗清。

  起義之初,陜西回民軍與太平軍、捻軍有過直接聯系。1866年秋,西捻軍張宗禹部入陜,陜西回民聯同甘肅回民武裝及清軍潰勇乘勢東下,造成“捻回合勢”的西北反清高潮。太平天國失敗後,左宗棠率湘軍入陜,采取先捻後回、先陜後甘的各個擊破戰略。西捻軍在華北平原遭鎮壓,陜西回民武裝再度退往甘肅。

  陜西回民自衛抗清的怒潮迅速波及甘肅各地,形成金積堡、河州(今臨夏)等回民抗清中心。

  1862年秋,寧夏平遠所(今屬同心)回民馬兆元為反抗官府勒索發動起義,漢民也主動參加。不久馬兆元被回族上層誘殺,寧夏回民軍攻占寧夏府城(今銀川市)和靈州城(今靈武),世居金積堡的伊斯蘭教新教大阿訇馬化龍被推舉為抗清首領。1866年春,金積堡回民聯同陜西回民粉碎瞭清軍雷正綰、曹克忠部的進攻。年底,馬化龍、馬萬選等回民領袖接受清朝寧夏將軍穆圖善的招撫,而清軍卻對繳械獻城後的寧夏府城居民不分回漢大肆屠洗焚掠。1869年秋,清軍劉松山等部奉左宗棠之命,憑借優勢兵力和洋槍洋炮,以追剿陜回為名進逼金積堡。金積四百多堡寨回民逐堡逐寨地殊死搏鬥,給清軍以重創。由於糧援俱絕,馬化龍親赴清營投降。馬化龍父子、親屬及起義者一千八百餘人被殺。

  1871年秋,左宗棠進駐安定(今定西),湘軍數十營進逼河州,以馬占鰲阿訇為首領的回民軍沉著應戰。在河州外圍太子寺一帶搶築堅墻厚壘,配備數百名回族和東鄉族、撒拉族的優秀射手輪番狙擊,清軍傷亡慘重,潰不成軍,丟棄大量器械物資。馬占鰲鑒於敵我力量懸殊,前途未卜,乃力排眾議,乘勝求撫,換得左宗棠的信任。馬占鰲、馬悟真、馬海晏等被編入清軍馬隊。

  1872年秋,以馬桂源、馬本源兄弟為首的青海回族、撒拉族武裝與白彥虎、崔偉等陜西回民等在西寧以東大峽小峽一帶並肩抗擊清軍的進攻。由於清軍進攻循化,西寧回族士紳動搖求和,使起義軍腹背受敵,白彥虎北退大通又轉向河西,馬桂源兄弟退往循化,失敗被殺。

  回族獵戶馬文祿從1865年起領導肅州(今酒泉)回民堅持自衛抗清,牽制瞭河西的清軍。1873年春,白彥虎由青海退到河西,曾與馬文祿協同拒守,由於清軍的追擊,白彥虎被迫出關,馬文祿堅持到九月,援盡糧絕,被迫出降。左宗棠縱兵屠城,結束瞭甘肅地區最後一役。白彥虎退至新疆,曾與阿古柏建立聯系,後在清軍的追擊下於1877年逃入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