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的沙州地方政權。沙州即自漢至隋的燉煌郡,唐初改名為沙州,下轄燉煌、壽昌二縣,州治燉煌(今甘肅敦煌縣城西)。

  沙州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站口。唐在沙州城內駐有豆盧軍四千三百人,隸屬於河西節度使(駐涼州)。

沙州歸義軍歷任節度使表

  安史之亂時,唐朝征調隴右、河西諸軍入援內地,吐蕃乘虛進攻隴右、河西,約在廣德二年(764)或稍後攻陷涼州(今甘肅武威),大歷元年(766)又陷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唐移河西節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內地的交通被阻絕,但沙州人民仍堅守其地,直到德宗貞元三年(787)才投降。從此沙州被吐蕃貴族統治六十餘年。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漢族人民趁吐蕃勢力衰弱時,在張議潮的領導下舉行起義,趕走吐蕃鎮將,並遣使取道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梁素海東南緣)上表唐朝,報告沙州的歸復。接著,張議潮又遣兄張議潭攜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奉獻給朝廷,這表明河西地區又重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決定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咸通初議潮又收復涼州,八年(867),議潮入朝長安,其侄淮深代行節度使事。僖宗(873~888年在位)後,沙州歸義軍所轄唯瓜、沙二州。

  唐亡時,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見中原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為王,也自稱“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數年後,曹氏代替張氏掌握沙州地方政權,廢“金山國”,仍稱歸義軍節度使,向五代、北宋諸政權奉表入貢。至宋景祐三年(一說景祐二年)亡於西夏。

  

參考書目

 向達:《羅叔言〈補唐書張義潮傳〉補正》,《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北京,1957。

 唐長孺:《關於歸義軍節度的幾種資料跋》,《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北京,1962。

 金啟孮:《唐末張義潮的起義》,《歷史教學》1954年第2期。

 藤枝晃:《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始末1-4》,《東方學報》京都第12冊三、四分冊(1942年)、第13冊一、二分(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