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僧人、佛教史學傢。俗姓俞,原籍彭城下邳(今江蘇邳縣南)。生於建康。幼時即隨父母入建康城內建初寺禮拜,師事僧範。十四歲至城郊鐘山定林寺投法達法師。受具足戒(即大戒,僧尼所受戒律充足謂之具足)後,又受業於當時律學名匠法穎,隨侍二十餘年,精通律部,戒德高嚴,有名於當世,史稱“僧祐律師”。他曾為齊竟陵文宣王宣講律學,辯釋入微,聽眾常達七八百人。入梁後,更受朝廷禮遇。晚年腳疾,梁武帝蕭衍還請他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其一生的主要事業在於傳弘律學,即中國流傳最早的薩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十誦律》。此外,對於佛教文獻著述也有突出成就。中國佛教典籍至齊梁時已甚豐富,僧祐以所得的信施用來修治建初、定林諸寺,並搜聚卷帙,在兩寺造立中國首部經藏。他還編制《出三藏記集》十五卷,為中國現存最古的佛教經錄。該書還搜集中國僧人所撰寫的佛教經論的序文和僧人傳略,保存瞭古代譯經史上許多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他有大量的佛教文獻著述,除《出三藏記集》外,尚有《薩婆多部相承傳》、《十誦義記》、《釋迦譜》五卷、《世界記》五卷、《法苑集》十卷、《弘明集》十四卷、《法集雜記傳銘》十卷。這八種著作,他曾總名之為《釋僧祐法集》。現僅存《出三藏記集》、《釋迦譜》和《弘明集》三種,餘均佚失。《弘明集》選輯從東漢末到南朝梁代宣揚佛教的論著,也保留瞭少量的反佛教的文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僧祐的緇素(僧俗。緇,黑衣,僧眾之服;素,白衣,常人之服。)門徒有智藏、寶唱、明徹、劉勰等萬餘人,其中劉勰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