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統一西北地方與準噶爾貴族進行的多次戰爭,在清代文獻中通稱為“平定準噶爾”。

  康熙時期 清政府在康熙朝對準噶爾貴族進行瞭三次規模較大的戰爭。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為實現統治蒙古諸部、割據西北的政治野心,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攻喀爾喀蒙古,並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進軍內蒙古烏朱穆沁,與清政府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玄燁)為確保京師安全和邊疆安定,曾三次率軍親征漠北。二十九年七月,他命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分兵左右兩路出古北口、喜峰口,並於七月二十四日親自進駐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節制全軍。八月一日兩軍在烏蘭佈通(今內蒙克什克騰旗境內)交戰。噶爾丹軍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環列為營,名為“駝城”。士兵依托箱垛,發射弓矢。清軍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堅,摧毀駝城。噶爾丹僅率數千人逃回科佈多。三十四年五月,噶爾丹又以騎兵三萬(並揚言借俄羅斯鳥槍兵六萬),由科佈多東犯克魯倫河以北巴顏烏蘭。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帝發兵十萬,分東、西、中三路出擊。五月十三日費揚古統帥之西路清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南之宗莫德)與噶爾丹主力軍隊遭遇,激戰竟日,清軍猛攻敵軍陣後,另遣騎兵進攻側翼,噶爾丹軍陣大亂,清軍追擊三十餘裡,殲敵數千。噶爾丹率殘部倉惶西逃。次年春,康熙帝親赴寧夏,命費揚古、馬思哈兩路出兵,進剿噶爾丹殘部。同年三月,噶爾丹在科佈多阿察阿穆塔臺暴病而亡。繼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首領的策妄阿拉佈坦,在勢力強大後,也曾幾次擾亂邊疆地區安寧。五十五年策妄阿拉佈坦派大策零敦多佈率兵六千進犯西藏。次年十一月攻占喇薩(Lhasa,今西藏拉薩),殺拉藏汗,造成西藏地方動亂。五十七年十月,康熙帝為維持西藏的安寧,決定進兵西藏。五十九年一月延信率軍自青海庫庫爾塞出發,二月噶爾弼自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出發。為配合兩路大軍進藏,傅爾丹、富寧安分別由新疆阿爾泰和巴爾庫爾(今巴裡坤)兩路進擊,允斂為撫遠大將軍節制全軍。清軍八月進入喇薩,控制西藏政局,大策零敦多佈率殘部逃回伊犁。

  雍正時期 雍正朝對準噶爾貴族進行瞭兩次戰爭。雍正五年(1727)噶爾丹策零繼策妄阿拉佈坦為準噶爾首領後,即遣使清廷要求派人入藏熬茶(向喇嘛寺廟發放佈施),清政府鑒於藏地政局不穩,未允其請,並令噶爾丹策零將羅卜藏丹津送回(見羅卜藏丹津叛亂)。一年之後,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決意出兵準部。八年,噶爾丹策零押送羅卜藏丹津的隊伍行至中途,探知清軍西進來討,便返回伊犁。入冬,噶爾丹策零偷襲清軍西路軍營。九年六月發生和通泊之戰,噶爾丹策零大敗清軍,他因此躊躇滿志,屢次挑釁。十年六月,噶爾丹策零又派小策零敦多佈率兵三萬,進掠克魯倫地區,與將軍塔岱及喀爾喀親王額駙策棱所率清軍相遇,雙方在額爾德尼昭(光顯寺)激戰,準噶爾軍隊中伏被圍,僅噶爾丹策零、小策零敦多佈率殘部突圍。

  乾隆時期 乾隆朝,清政府為完成對西北邊疆地區統一,曾兩次出兵準噶爾部、進軍伊犁。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死,上層貴族為爭奪汗位發生內訌。十七年達瓦齊在阿睦爾撒納支持下奪取瞭準噶爾部統治權,不久兩人又發生火並。十九年阿睦爾撒納兵敗,率部兩萬投清。清政府決定進軍伊犁。二十年二月,清軍分南、北兩路出兵。北路以班第為主將、阿睦爾撒納為副將,由馬裡雅蘇臺出阿爾泰山;南路以永常為主將、薩賴爾為副將,由巴裡坤出發,五月兩軍會師博羅塔拉河,繼續向伊犁挺進。達瓦齊退守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松柏邊卡),遭清軍夜襲,達瓦齊越天山奔南疆,在烏什為回部霍吉斯擒獲,押交清廷(見彩圖)。八月,阿睦爾撒納欲為厄魯特蒙古四部總汗而未得逞,遂發動叛亂。清政府於二十一年二月出兵進剿,三月占領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入哈薩克阿佈賚牧地。不久他又在博爾塔拉會盟準噶爾諸臺吉,重燃戰火,並派出以宰桑(貴族稱號。僅用於非成吉思汗傢族出身者)達瓦為首的使團去俄國求援。二十二年二月清廷派定邊將軍成袞紮佈、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率兵分兩路再次進軍伊犁。七月,阿睦爾撒納兵敗逃入俄境,不久死於痘疫。

郎士寧作銅版畫《平定準噶爾戰圖》(局部)

清人繪《平定準噶爾圖卷》(局部) 此圖描繪乾隆二十年(1755)清軍進軍伊犁,平定達瓦齊叛亂的情景

  清政府通過上述戰爭,打擊瞭準噶爾貴族上層的割據勢力,統一瞭西北邊疆,有力地抵制瞭俄國勢力的擴張。

  

參考書目

 羅致平等:《準噶爾史略》,人民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