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與邊疆少數民族互市的一種固定場所。因以交換或收買馬匹為主,故名。馬市由來已久。漢在邊境設關市,貿易項目即有牛馬。唐、宋、元等朝皆與邊疆少數民族進行馬市交易。明承此制,多設馬市,其中重要者有設於遼東的遼東馬市,設於宣府、大同的宣大馬市。

  遼東馬市 明初,戰事頻繁,馬匹奇缺,洪武時明太祖朱元璋曾分遣使臣到邊疆各地市馬。永樂四年(1406)三月在開原城東屈換屯(屈官屯)和廣寧城城(今遼寧北鎮)的鐵山(永樂十年遷至城北團山堡)各置馬市一所。分別設馬市官(開原有提督馬市公署),專司收買兀良哈和女真各衛馬匹。正統四年(1439)限制海西女真到京城朝貢,同時承認在開原城南發展起來的私市為開原南關馬市,主要待海西女真,原開原城東的馬市則專待兀良哈。十四年,兀良哈勾結瓦剌進攻遼東,明政府關閉廣寧馬市和開原城東馬市。天順八年(1464)限制建州女真京城朝貢,同時開撫順馬市,專待建州女真。成化十四年(1478)應兀良哈三衛之請,復開廣寧馬市於團山堡北,待朵顏、泰寧二衛;開開原馬市於古城堡南(後遷至慶雲堡),待福馀衛和海西、黑龍江等地女真。嘉靖末隆慶初,海西女真分裂,哈達部由廣順關入市開原東果園,稱南關。葉赫部由鎮北關入市開原馬市堡,稱北關。福馀衛仍由新安入市開原慶雲堡,但原南關馬市仍存,海西女真各部則混列雜處,安肆貿易。此外,還有遼陽長安堡馬市,專待泰寧衛,罷於嘉靖三十九年;義州(今遼寧義縣)大康堡馬市,設於萬歷二十三年(1595),二十六年罷,二十九年復開。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並攻陷撫順、遼陽等地後,各地馬市基本結束。

  成化十四年規定,開原馬市每月初一至初五開市一次;廣寧馬市每月二次,分別為初一至初五、十六至二十。萬歷時開市日期日益增多,交易數額日趨擴大。各少數民族來市馬者,將馬匹及其他貨物赴官驗放後,方準入市交易。所市之馬,永樂初分上上馬、上馬、中馬、下馬、駒五種,馬價不一,上上馬一匹值絹八匹、佈十二匹。永樂十五年重定馬價,上上馬值米五石、佈絹各五匹。官市外許私市,漢族兵民可以農具、服飾、糧谷、鐵鍋等交換少數民族的馬、牛、羊、毛皮、人參等。市官征收“馬市抽分”,作為撫賞之費。官市除按馬等付馬價外,還按來市少數民族首領職位的高低,另給不同的撫賞,以示“羈縻”。

  宣大馬市 為籠絡日益強盛、不斷擾掠的瓦剌,明政府於正統三年四月設大同馬市,厚加接待。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借口明政府削減馬價,大舉南犯。明英宗朱祁鎮親征,兵敗被俘(見土木之變);大同馬市也因此中斷。嘉靖三十年,韃靼強盛,俺答汗擾掠邊境,明政府為與俺答議和,仿遼東例,四月在大同鎮羌堡、五月在宣府新開口堡開馬市,專待韃靼,但作用不大,因於次年三月關閉。隆慶四年(1570)十月,俺答之孫把漢那吉降明。次年俺答汗受封為順義王,宣大總督王崇古因請再開宣大馬市。當年五月至八月先後在大同得勝堡、宣府張傢口堡、大同新平堡、山西水泉營堡分別開馬市,以銀購馬,另有撫賞甚厚,宣府、大同一帶得以稍寧。

馬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