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又名太監。是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傢族的官員。史書又稱寺人、閹人、奄人、閹宦、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宦官本屬內廷侍從,不能幹預政事,但其上層分子往往憑藉與皇帝朝夕相處的機會,博取寵信,竊奪權柄,廣樹黨羽,淩駕百司,操縱朝政,形成宦官專權局面。明代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延續時間最長、為害最烈的朝代之一。

  明代的宦官機構 明代宦官機構構主要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宦官二十四衙門,此外,還設有內府供用庫、司鑰庫、內承運庫、禦藥房、禦茶房、牲口房、文書房等。洪武時十二監各設太監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人(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長隨、奉禦(無定員,從六品),後漸更革。各監的設置和職司為:司禮監,設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及掌司、典簿等。提督掌管皇城內一應禮儀刑名及鈐束長隨、當差、聽事各役,關防門禁,催督光祿供應等事。其中掌印太監掌理內外章奏及禦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硃。內官監,設掌印太監及總理、管理、僉書、典簿、掌司等,掌木、石、瓦、土、塔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小作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國傢營造宮室、陵墓銅錫妝奩、器用及冰窖諸事。禦用監,設掌印、把總、典簿、掌司、寫字、監工等,掌造辦禦用圍屏、床榻諸木器,及紫檀、象牙、烏木、螺甸諸玩器,其仁智殿監工掌武英殿中書承旨所寫書籍畫冊等奏進禦前。司設監,設掌印太監及總理、管理、僉書、典簿、掌司等,掌鹵簿、儀仗、帷幔諸事。禦馬監,設掌印、監督、提督等太監,掌騰驤四衛營並管皇城內外草場、大壩等二十四馬房。神官監,設掌印太監及僉書、掌司等,掌太廟灑掃、香燈等事。尚膳監,設掌印太監及提督、總理、管理、僉書、掌司等,掌禦膳及宮內食用並筵宴等事。尚寶監,設掌印太監及僉書、掌司等,掌寶璽、敕符、將軍印信。印綬監,設掌印太監及僉書、掌司等,掌古今通集庫,並鐵券、誥敕、帖黃、印信、勘合、符驗、信符諸事。直殿監,設掌印太監及僉書、掌司等,掌各殿及廊廡掃除事。尚衣監,設掌印太監及管理、僉書等,掌禦用冠冕、袍服、靴襪等事。都知監,設掌印太監及僉書、掌司、長隨、奉禦等,初掌各監行移、勘合等事,後惟隨駕前導警蹕清道。

  四司包括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明初各司設司正(正五品)及左、右司副(從五品),後漸更易。惜薪司設掌印太監及總理、僉書、掌通、掌司、寫字、監工,外廠、北廠、南廠、新南廠、新西廠各設僉書、監工,掌宮中及二十四衙門所用薪炭等事。鐘鼓司設掌印太監及僉書、司房、學藝官等,掌管出朝鐘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等。寶鈔司設掌印太監及僉書、管理、監工等,掌造粗細草紙。混堂司設掌印太監及僉事、監工等,掌沐浴堂子之事。

  八局包括兵杖局、巾帽局、針工局、內染織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浣衣局、銀作局。明初各局設大使(正五品)及左、右副使(從五品),後亦多有更易。兵仗局設掌印與提督太監及管理、僉書、掌司、寫字、監工等,掌制造軍器。巾帽局設掌印太監及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等,掌宮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針工局設官與巾帽局同,掌造宮中衣服。內織染局設官同上,掌染造禦用及宮內應用緞匹。酒醋面局設官同上,掌宮內食用酒、醋、糖、醬、面、豆諸物。司苑局設官同上,掌蔬菜、瓜果事。浣衣局設掌印太監及僉書、監工等,惟其設在皇城之外,凡宮人年老及罷退廢者發此局,待其自斃,以防泄漏大內事。銀作局設掌印太監及管理僉書、寫字、監工等,掌打造金銀器飾。

  二十四衙門是明代閣部寺院之外的皇帝直接掌管的又一套行政權力機構。其設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後期,宦官已有十二監(其中有孝陵神宮監,後不屬於二十四衙門)、二司、七局等二十一個衙門。永樂以後,逐漸增至二十四衙門。它既服務於宮廷生活,又參與政事。司禮監為二十四衙門之首,其餘大小各衙門,遇有應題奏事情,皆先關白司禮監。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紅,其掌印者秩尊如內閣首輔;掌東廠者權重如總憲兼次輔;其次秉筆、隨堂如同眾輔。司禮、掌印、秉筆各傢又有私臣,如內閣、六卿之親近官吏。其他如禦馬監、內官監、尚寶監、印綬監等,也都與政事相關。二十四衙門的太監還常被派出使或派充外地守備、鎮守、監軍、織造、市舶、監督倉場、采辦、礦監稅使等。

  明代的宦官專權 洪武初年,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禦外臣冠服,不得兼外臣文武銜,官秩無過四品,並將“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禁令鑄成鐵牌,懸置宮門。此時雖有少數宦官被委任外職,但對於宦官的控制還是很嚴的。燕王朱棣起兵奪取帝位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朱棣以獲勝曾得助於宦官,故即位後,便把他們視為親信、畀以重任,先後派李興使暹羅(今泰國),鄭和下西洋,侯顯使西域,王安等督軍營,馬靖巡視甘肅。永樂十八年(1420),又在錦衣衛之外增置東廠,委宦官主持,專門偵伺臣民(見廠衛),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監軍、分鎮以及刺探臣民隱情等大權,為後來的宦官專權提供瞭條件。

  明朝的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的王振。明英宗朱祁鎮九歲即位,王振以少侍於東宮而得寵,執掌司禮監。正統七年(1442)後,權勢益熾,跋扈不可制,甚至盜毀朱元璋所立禁宦官預政的鐵牌。英宗無事不從王振,呼振為“先生”。公侯勛戚尊振為“翁父”,對其不滿、不敬者,或下獄至死,或謫戌邊地;趨炎附勢者均得高升,蔭及子侄。王振之禍,直至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後才告結束。英宗復位(見奪門之變)後,王振黨羽曹吉祥多次出鎮、監軍,蓄有私人武裝,因與石亨等擁英宗復位有功,遷司禮監,總督三大營,氣焰益張,朝野側目。但天順五年(1461)因謀奪帝位被殺。

  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增設西廠,宦官汪直為提督,權勢居東廠之上,屢興大獄,得專刑殺,致使士大夫、商賈、庶民不安。大學士商輅因劾直被罷,九卿被罷者達數十人。以至天下臣民但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至成化十七年後其勢漸衰。

  武宗正德時期,劉瑾等八個宦官,勾結成夥,人號“八虎”。瑾掌司禮監,總督團營,馬永成、谷大用則分掌東、西廠。他們與閣臣焦芳、尚書張綵勾結,結成閹黨,權擅天下,威福任情,公侯勛戚以下,莫敢鈞禮。其後,劉瑾另設內行廠,親自掌管,為害更為酷烈。東、西兩廠亦被置於其偵伺之下。大學士劉健、謝遷,戶部尚書韓文等先後因劾瑾而被免官,並被列為“奸黨”。司禮監之權居內閣之上,官員奏事,須先具紅揭投瑾,號“紅本”;然後才上通政司,號“白本”。劉瑾還令朝覲官每佈政司納銀二萬兩,廣置莊田;又勸武宗令內臣鎮守者,各貢萬金,並奏置皇莊,致天下大擾。正德五年(1510),劉瑾以謀反罪被誅後,籍其傢,得金二十四萬錠,銀數百萬錠,其他珍寶古玩無數。

  明世宗朱厚熜統治時期,宦官勢力一度被壓抑,但到明神宗朱翊鈞時又發展起來,礦監稅使、關吏采辦遍佈天下,為害不小。司禮監太監馮保可左右內閣,權勢極顯赫。熹宗天啟時期,宦官專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結,升任司禮秉筆太監,後又提督東廠,獨攬內外大權,魏氏親族皆列公侯,同朝內文武大臣結成閹黨,文臣則有崔呈秀等“五虎”,武臣有田爾耕等“五彪”,還有吏部尚書周應秩等“十狗”,以及“十孩兒”、“四十孫”之類。自內閣、六部至總督、巡撫,盡是忠賢黨羽。他們競相為忠賢修建生祠,並尊其為“九千歲”,大有權傾帝王之勢。其黨羽還編造《天鑒錄》之類的黑名單,對東林黨人及其他正直官員進行迫害,使楊漣、高攀龍等大批東林黨人先後慘遭殺害,以致朝署一空。天啟七年(1627)熹宗去世後,信王朱由檢嗣位,魏忠賢被貶置鳳陽,途中畏罪自殺,客氏被誅。忠賢黨羽被定為逆案六等,獲罪者達三百二十餘人。崇禎帝雖然定逆案,逐閹黨,但最後仍不免走上寵信宦官的老路。宦官高起潛、曹化淳等先後得勢,直至明朝滅亡。

  明朝長時間的宦官專權,是封建專制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封建專制主義腐朽性的集中表現,它在全國形成恐怖的特務統治,加速瞭吏治的腐敗,助長瞭官吏的貪贓枉法,加劇瞭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削弱瞭邊防力量,嚴重地摧殘瞭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激化瞭階級矛盾,最後導致明王朝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