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法傢韓非的著作總集。又稱《韓子》。該書在韓非生前即已流傳。司馬遷說:韓非“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又說,秦王(即秦始皇)讀《孤憤》、《五蠹》等篇,極為讚賞。西漢劉向校書,羼入瞭幾篇他人著作,如《初見秦》、《有度》和《存韓》的後半篇。定《韓子》為五十五篇。

  韓非是先秦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瞭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傢的思想,提出瞭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理論。認為君主應憑借權力和威勢以及一整套駕馭臣下的權術,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以鞏固君主的地位。他還繼承瞭荀子的人性惡說,主張治國以刑、賞為本。《韓非子》中,《解老》、《喻老》兩篇,用法傢的觀點解釋《老子》,集中表述瞭韓非的哲學觀點;《五蠹》把歷史發展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個階段,認為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發生變化,復古的主張是行不通的;《顯學》則記述瞭先秦儒、墨顯學分化鬥爭的情況,認為“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主張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學說,定法傢的學說於一尊。關於《韓非子》的註釋,有清人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近人陳奇猷《韓非子集釋》、梁啟雄《韓子淺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