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世紀緬甸驃人(pyū)所建的國傢。魏晉時的《西南異方志》、《南中八郡志》等書首載其名。同名異譯還有剽、僄、僄、縹、俿、漂越等。其都卑謬(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下遊卑蔑附近)梵名慔rī-kṢetra,故《大唐西域記》也稱之為室利差呾羅。另外,《新唐書》還記有朱波、突羅朱、徒裏掘等異稱。

  8世紀時,其疆域北抵南詔(此處指今雲南德巨集和緬甸交界地區),東接陸真臘(今泰國、老撾、柬埔寨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地),南至海,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有九個城鎮、十八個屬國、二百九十八個部落。近代在驃蔑一帶驃國舊址發現瞭一些佛像、佛經及刻有驃文的碑銘。832年(唐大和六年),驃國為南詔所敗,自此漸趨衰落而為緬人所建的蒲甘王國所取代,其族也逐漸同化於緬人。

緬甸蒲甘壁畫騎馬女演員

  唐賈耽《皇華四達記》和樊綽《蠻書》詳細記述瞭中國與驃國交通的數條通道,足見當時雙方往來之密切。該國向以佛教音樂著稱於世,794年(唐貞元十年)南詔歸服唐朝,驃國王雍羌也想內附於唐,曾幾度遣使來華獻樂。801年(唐貞元十七年),驃國王由南詔王異牟尋引薦,遣子舒難陀(Shwenadaw)率樂隊和舞蹈傢抵長安表演。唐德宗授其國王以太常卿、舒難陀以太仆卿之號。詩人白居易專作《驃國樂》書其事,《新唐書·驃國傳》對其歌舞藝術有詳盡的記載。

緬甸蒲甘壁畫舞蹈

  

參考書目

 波巴信著,陳炎譯:《緬甸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