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

  中國近代思想傢、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傢中接受傳統教育,1884年(光緒十年)中秀才。1885年入廣州學海堂,治訓詁之學,漸有棄八股之志。1889年中舉。1890年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欽佩無已,遂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時值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群情激憤。梁啟超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要求清廷拒和、遷都、實行變法。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在鼓動輿論、宣傳維新方面,發揮瞭巨大作用。他的許多政論激昂慷慨,文筆流暢,筆鋒常帶感情,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就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培養維新人才。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離北京,東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隨著形勢的發展,其政治主張亦時有變化。從“保皇”到“新民”,從“開明專制”到擁護立憲,但改良主義的基本立場則始終未變。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達到高潮,此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逐漸取代改良主義的維新變法成為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梁啟超作為改良派的主將,遭到革命派的反對。

  1906年,清政府宣佈“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立即表示支持,撰寫文章,介紹西方憲政,宣傳立憲政體。1907年10月,與蔣智由等人在東京建立“政聞社”,並派人回國直接參加立憲活動。由於清政府並不真心實行憲政,梁啟超的活動非但不為清朝統治者所容納,反而遭到忌恨,政聞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一度宣揚“虛君共和”,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又支持袁世凱,為袁出謀劃策,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但因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勸說無效,遂反對袁氏稱帝,與之發生沖突。1915年8月,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對袁氏意欲復辟帝制的行徑進行猛烈抨擊,旋與蔡鍔密謀,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先後擔任護國軍兩廣都司令部都參謀,軍務院撫軍兼政務委員長等職,積極參加反袁鬥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逐漸成為北洋政府的實權人物,梁啟超認為“護國”成功,遂主張解散軍務院,依附段祺瑞。他拉籠一些政客,組建憲政研究會,與支持黎元洪的憲政商榷會對抗。1917年7月,張勛復辟失敗,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梁啟超擁段有功,受到重用,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段祺瑞對內實行獨裁,對外出賣主權,遭到全國民眾反對,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並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瞭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同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工農運動的興起,也使其深感不安。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梁啟超不僅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思想傢、政治活動傢,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早年曾熱情參加文學改良活動,主張文學要能反映時代精神。1901~1902年,又先後撰寫瞭《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梁啟超一生熱衷於政治,但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政治道路。他一生又熱衷於文化學術,在文化學術上的業績,遠遠超過政治上的成就。特別是歐遊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瞭《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和大量文章,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1920年後,先後在清華學校、南開大學等校執教,並到各地講學。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北京圖書館館長、司法儲才館館長等職,為培養人才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作出瞭一定成績。1929年1月19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終年五十七歲。

  梁啟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一百四十八卷,一千餘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