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中國現代學者。以宣導文學革命著聞於世。初名穈,學名洪騂,字適之。安徽績溪人。1891年12月17日(清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十七)出生於一個亦官亦商的傢庭。幼年在傢鄉私塾讀書。1904年春到上海進入新式學堂。1910年赴美國,先後後就讀於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7年1月,他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在《新青年》雜志發表,被詡為文學革命“首舉義旗的先鋒”,一時享譽全國。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傳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李大釗等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

  胡適信奉實用主義哲學。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一貫倡導改良,反對革命。並從此改變瞭他原想20年不談政治的態度,於20年代辦《努力周報》,30年代辦《獨立評論》,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都是談政治的。在愈益頻繁地介入政治的過程中,他同國民黨統治當局的關系也愈來愈密切。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8年返臺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史學、文學和哲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對於“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的提倡。晚年潛心於《水經註》的考證,但未及寫出定稿。1962年2月24日在臺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