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

  唐高宗時名臣。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隋光祿大夫裴仁基之子。高宗時官至禮部尚書,兼右衛大將軍,封聞喜縣公。

  行儉幼以門蔭補弘文生,貞觀中舉明經,顯慶初為長安令。高宗廢王皇後後,立武昭儀(見武則天),行儉私下和長孫無忌、褚遂良議論,被譖,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護,在西域時,諸部多慕義歸附。乾封初,召為司文(鴻臚)少卿。總章中,遷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餘年,甚有能名,時稱“裴、李”、“裴、馬”。當時承平日久,取得各種資格上吏部候選為官的人劇增,行儉和李敬玄委任員外郎張仁禕創立法規,使選任官職有一定的條例可循,為後來所承用。

  行儉少時從大將軍蘇定方學習兵法,後來領兵出征,善於料敵決勝。他誠懇待人,獲得士兵愛戴,故戰多取勝。調露元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與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今新疆庫車)。當時行儉受命冊送波斯王子泥涅師歸國,途經西州時,募得萬騎,便假為畋獵,以計俘都支,將吏於碎葉城為他立碑紀功。由於他“文武兼資”,高宗特授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同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阿史那伏念反叛,行儉以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兵三十萬出擊。開耀元年(691),以反間計逼伏念執溫傅來降,餘眾悉平。永淳元年(682)行儉卒。

  行儉善於識拔人才,軍中提拔的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齒常之等,都成為一代名將。

  行儉著有文集二十卷,《選譜》十卷。又撰《草字雜體》及營陣、部伍、料勝負、別器能等四十六訣,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