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北宋大文學傢和史學傢。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幼孤貧,受母教,至以荻畫地學書。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及第,任西京(今河南洛陽東)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交遊。他創作的古文及詩歌,力矯駢文和西西崑體綺靡之弊,遂以文章名冠當代。慶歷三年(1043)知諫院。范仲淹等行新政,歐陽修極力贊助(見慶歷新政)。范仲淹等罷,歐陽修亦出知滁州(今安徽滁縣),徙揚、潁(今安徽阜陽)二州,留守南京(今河南商丘)。至和初,召為翰林學士。嘉祐三年(1058)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以撰《唐書》成,遷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在翰林學士院八年,知無不言。累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變法之初,歐陽修曾抵制青苗法的推行。熙寧五年(1072)卒,謚文忠。

歐陽修手書《平泉山居草木記》(部分)

  歐陽修博學多能,為學“不惑傳註”,勇於疑古。所著《詩本義》、《易童子問》、《春秋論》等,於舊說多所駁正。他早歲有志史學,不滿於薛居正《五代史》,因自改作。從景祐三年(1036)到皇祐五年(1053),撰成《五代史記》,世稱《新五代史》。慶歷中,宋仁宗趙禎下詔重修《唐書》,以宋祁等為刊修官,遷延十載不就。至和元年(1054),歐陽修奉詔編《唐書》,撰本紀、志、表,宋祁專撰列傳。嘉祐五年書成,世稱《新唐書》。歐陽修又嗜好金石文字,從慶歷五年到嘉祐七年,十八年間,收得鼎銘、碑志、法帖一千卷,名曰《集古錄》,用以考正史傳訛闕,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為中國金石學之嚆矢。他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列為“唐宋八大傢”之一。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行世。

   

參考書目

 吳澤主編:《中國史學史論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朱傑勤著:《中國古代史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鄭州,1980。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