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後期在甽種法和代田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園田化的集約耕作方法。適用於北方旱作地區。最早載於漢成帝時的《氾勝之書》。區田法的特點是在小面積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細作,防旱保收,求得單位面積的高額豐產。

  區田法具體做法,首先是深挖作“區”(音歐,意為地平面下的窪陷)。區田法的田間佈置有兩種,即開溝點播和坑穴點播,溝或坑就稱為“區”。開溝點播的規範作法是將長十八丈(漢一丈約當今六尺九寸四分),寬四丈八尺的一畝土地,橫橫分十八丈為十五町。町寬一丈五分,長四丈八尺。町與町間有寬一尺五寸的行道。每町又豎挖深一尺、寬一尺、長一丈五分的溝,作物即點播在溝內。坑穴點播是在土地上按等距離挖方形或圓形的坑,坑的大小、深淺、方圓、距離,隨作物不同而異,作物即點播在坑內。開溝點播用於種植禾、黍、麥、大豆、荏(蘇子,一種油料作物)、胡麻。坑穴點播用於種植粟、麥、大豆、瓜、瓠、芋。深挖作區的作用同甽種法和代田法一樣,有利於防風防旱,保墑保肥和作物根系的發育。其次,區田法須點播密植。如種粟,開溝點播是每溝內種粟二行,行距五寸,每漢畝合一萬五千餘株,折合市畝約為二萬三千餘株。坑穴點播種粟各小區(坑)下種二十粒,一畝三千七百區,合七萬四千株,折合市畝約十萬六千餘株。再次,區田法須播前溲種(以肥料和可以防蟲的物質處理種子)和在區內施用重肥,如粟、麥、大豆等每小區(坑)要施好糞一升,瓜每小區要用糞一石。最後,區田法註重中耕除草,保墑和灌溉。

區田法模型

  區田法不僅適用於平地和熟田,也可施之於坡地和荒地,有利於擴大土地利用范圍。

  區田法可大大提高糧食的畝產量,但由於這種耕作方法技術要求高,又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漢代及以後的封建社會各個時期中,隻作為小面積豐產試驗的特例而存在,並沒有也不可能在很大的范圍內普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