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古代民族。中文文獻中又有慮真、朱先、珠爾真、朱理真、諸申、朱裏扯特、主兒扯惕、拙兒察歹等不同寫法。一般認為其與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有淵源關係。五代時,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從此該名取代靺鞨,遼代因避興宗耶律宗真諱改稱女直。其後多有沿用者。

  遼代女真臣服於遼。契丹人依據統治方式的不同,分其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以曷蘇館女真為主。居住在今遼寧及吉林南部。其人戶編入遼之戶籍,按戶抽丁,稱為系籍女真或系遼籍女真,首領接接受遼官號與信印。生女真分佈在黑龍江中下遊、松花江中下遊及長白山等地,不屬遼直接管轄,人戶不入遼戶籍,隻納貢賦,稱為不系籍女真或不系遼籍女真。契丹人還按其分佈地區,把女真分為南女真、北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國女真、長白山女真、濱海女真、乙典女真、瞭衍女真等。各部互不統屬。宋人則把遼統治下的女真劃分為熟女真、回跋、生女真、東海女真、黃頭女真。遼代女真語言基本一致,習俗相近,地域相鄰,基本從事同一經濟類型,兼營漁獵和農業,但比重不同,反映瞭各部之間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生女真中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從事農業生產,掌握瞭冶鐵技術,出現瞭私有財產,階級分化明顯。該部於北宋政和五年(1115)建立國傢,國號為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滅遼,取代其在東北的統治。在此過程中,完顏部實現瞭女真的第一次軍事統一,將女真人完全編入猛安謀克,計口授田,保聚土地,從事耕戰,並創制瞭女真字,與漢字同為金朝通用文字。金代統治時期,女真社會有顯著的發展,完成瞭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金亡於蒙古。遷入中原各地的女真人同漢人雜居,逐漸融合於漢族。元代統治時期,留居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又分裂為許多部落。元朝在東北設遼陽行省,下設開元路、合蘭府水達達路、奚關等總管府,再下分設萬戶府,管轄女真人。元代女真人較普遍地有瞭農業,但留居東北邊疆者仍多逐水草為居,以捕魚或射獵為業,比金時女真的社會經濟水平有所落後。元末明初,女真各部開始瞭大遷徙,原居住於牡丹江下遊的各部南下到圖們江、綏芬河等地。據《大明一統志》記載,女真東瀕日本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幹、北海(今鄂霍茨克海)。

  明代女真是族種的泛稱。明人通常將女真劃分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為元代斡朵裡、胡裡改等部女真;海西女真,為居住在海西(今第一松花江東)直到黑龍江的各部女真;野人女真,是居住在海西女真以北、以東及建州女真東北的各族體的泛稱。正統年間以後,建州女真主要部分從圖們江流域遷到渾河上遊蘇子河流域,東北起圖們江、西南到鴨綠江下遊,均為其活動地區。海西女真由海西江南下到開原以北的廣大區域,形成扈倫四部(即清文獻中的葉赫、哈達、烏拉、輝發部)。明代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與漢人、朝鮮人互市,獲取農具、耕牛,擄掠漢人、朝鮮人為奴隸,役使其耕作,農業得到瞭顯著的發展。其社會組織已由哈拉(即氏族)的血緣組織為主發展為嘎珊(即村寨)的地緣組織為主,並普遍出現設防的統治中心,稱為和通或和屯(即城),軍事氏族貴族已有役使奴隸耕作的拖克索(即莊園),女真人內部的階級分化也迅速發展。野人女真落後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明為借女真之力牽制蒙古,對女真采取招撫政策,廣設羈縻工所,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和千、百戶長,以及同知、鎮撫等,給敕印,分賞賜,使各統其部,分而治之,隸屬於奴兒幹都司。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為明廷內官,於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間,屢受朝命出使奴兒幹。明政府並在開原立安樂州,遼陽立自在州,安置女真之歸化人。明朝政府命女真各衛所憑敕書來京師進行敕貢貿易,厚往薄來;並在開原、撫順等地開設馬市,接待女真人以其馬匹及其他土特產來交換農具、耕牛、糧食、佈匹等物。嘉靖二十年(1541)以後,女真各部群長爭雄,搶奪敕書,先後出現強酋王臺、王杲、王兀堂等,體現瞭女真族群統一的歷史趨勢。

  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自明萬歷十一年(1583)起兵,經過三十多年的戰爭征服瞭建州女真各部、扈倫四部和黑龍江呼爾哈、東海女真各部,基本上統一女真,建立國傢,國號仍為金,史稱後金。天啟六年(1626,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卒。其子皇太極繼位,於明崇禎八年(1635,後金天聰九年),宣佈廢除女真稱號,規定隻稱滿洲,標志著滿族共同體的形成。次年改國名為清。從此滿族代替女真為族名,女真其餘各部亦各以赫哲、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漸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