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葉以後,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為反抗封建統治而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

  雍正時期苗民起義 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1735~1736),貴州古州(今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族農民,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剝削壓迫,在苗民包利等人領導下,為反抗征糧、派伕發動起義。包利等於雍正十三年二月,以“苗王出世”為號召,在古州的八妹、高表、寨蒿等苗寨商討起事事,遍傳雞毛火炭信,聯合清江(今劍河)、臺拱(今臺江)等地苗民,一起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暴動迅速擴大到黔東和東南各地,丹江(今雷山)、八寨(今丹寨)、黃平、凱裡等地苗民紛紛響應,起義農民增至四十餘萬,陸續攻克凱裡、重安江(今屬黃平)、巖門司、黃平、餘慶縣以及臺拱、清江營汛。同年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及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由哈元生、董芳率領,進行鎮壓。七月,又任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並調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官兵作後援。起義軍憑借有利的地理條件繼續打擊清軍。乾隆帝即位後任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兼貴州巡撫,總管鎮壓事宜,大舉進攻。乾隆元年,起義軍被圍困於牛皮大箐(今雷公山),終因起義領袖先後被俘或犧牲,起義失敗。

《苗民抗清圖》

  乾嘉時期苗民起義 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松桃,湖南永綏(今花垣)、鳳凰、乾州(今吉首)等地苗族農民在白蓮教反清宣傳的影響下,為反抗官府、地主、高利貸者的剝削與壓迫,由石柳鄧、石三保、吳八月、吳半生(本名吳天半)等人領導,發動起義。起義苗民提出“逐客民(指滿、漢地主、官吏)、收復地”的口號,“窮苦人跟我走,大戶官吏我不饒”為號召,各地苗、漢、土傢族人民奮起響應,起義勢力很快發展到黔東北、湘西及川東三省接壤的廣大地區。

  同年二三月間,清政府調遣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餘萬人,分路鎮壓。起義軍以“敵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的戰術,四處出擊。吳八月在乾州狗拜巖戰役中,殲滅福寧所率六千餘人,福寧僅以身免。吳半生在鳳凰廳大鳥巢河一帶,阻擊福康安達半年之久。八月,聚集在平隴的起義軍推吳八月為苗王,石柳鄧、石三保為將軍。清政府為擺脫困境,采用剿撫並用的措施。九月,吳半生被奸細俘獲。十二月,吳八月因叛徒出賣被俘。嘉慶元年(1796)六月,石三保又被叛徒誘至坳溪被俘。由於起義領袖相繼遇害,起義軍開始失利。九月,清政府委任額勒登保代替先後病死軍中的福康安與和琳為統帥,調集重兵圍攻起義軍,至十二月,起義軍的最後據點石隆寨失陷,石柳鄧戰死於貴魚坡,起義失敗。

  咸同時期苗民起義 咸豐五年(1855),貴州苗族農民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由苗族農民領袖張秀眉領導,又爆發瞭大規模反清起義。張秀眉、包大度等人,在臺拱掌梅裡聚會盟誓,相約於三月十五日攻打臺拱廳城,殺死州吏,由此發動瞭武裝起義。起義軍攻占瞭黔東南大部分汛堡,又經過三年轉戰,先後攻克凱裡、施秉、清江、臺拱、黃平以及古州、都勻等府廳州縣城。咸豐七年二月,大敗清軍於都勻附近的丁傢堡,迫使貴州提督孝順自殺。翌年,張秀眉領導的起義軍控制瞭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並設立官職,收回屯田,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在此期間,貴定苗族農民在潘名傑兄弟領導下也揭竿而起,多次進攻龍裡、貴定、貴陽等城鎮,不斷打擊清軍。九年八月,起義軍攻克甕安縣城,十年一月,攻占平越州(今福泉)。同年,黔西北苗族農民在陶新春領導下,以赫章、畢節及雲南鎮雄三縣交界處為根據地,配合太平天國曾廣依部進攻大定府城,並包圍畢節縣城。同治二年(1863),巖大五與貴定苗族起義軍以及太平軍合圍貴陽,不克。巖大五率部向安順、大定兩府地區進軍,並以此為中心與清軍交戰。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政府乃集中兵力鎮壓起義。同治五年湖南巡撫李瀚章派兆琛、李元度等率湘軍兩萬人入黔,包大度、九大白等率眾抵抗。清政府改派席寶田代替圍剿不利的兆琛。此後,苗族農民起義轉入艱苦鬥爭時期。七年,清政府集中湘川黔三省兵力,由席寶田、唐炯、張文德分率三路圍攻起義軍。十一年夏,九大白、包大度、陶新春等起義領袖先後犧牲,張秀眉、巖大五、高禾、楊大六等相繼被俘。至此,堅持十八年的貴州苗民起義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