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名。初見於唐代著錄,與黑齒、銀齒、繡腳、繡面等人並舉,指今日傣族先民,因其人以金鏤片裹齒得名。拉施都丁《史集》作zardandān,波斯語“金牙齒”之意。《馬可·波羅行紀》記載,其人用金作套如齒形,套於上下齒,男子都如此,婦人則不套。明代以後,傣族已不見有此俗。金齒又衍變為地名,一般指居民以金齒人為多的雲南西南部地區,主要包括今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保山、臨滄等地區之一部分。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設金齒安撫司。至元十年(1273)分金齒為東西兩兩路,十五年改安撫司為宣撫司,二十二年省合剌章、金齒二宣撫司為一,治永昌(今雲南保山),二十八年立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置金齒衛指揮使司於永昌,二十三年升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永昌因此也有金齒的稱號。

  

參考書目

 方國瑜:《元代雲南行省傣族史料編年》,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