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專稱以西域胡為主要成分的一種雜胡,或稱羯胡。東漢末至隋唐時,此名有時用為對北方諸族的泛稱。作為魏晉十六國時“五胡”之一的羯胡,有謂源於西域月氏諸胡,即所謂昭武九姓,曾附屬於匈奴,故又被稱為“匈奴別部”。匈奴衰亡後,南匈奴及一些原附於匈奴的部眾,於晉初大批內遷,有十九部,其中力羯、羌渠兩種可能與羯胡有關。有的舊史解釋族名起源,說他們主要分散居於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羯室,因號羯胡。此外,今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他們與漢族族雜處,主要從事農業,多山居,為漢族地主所奴役。相貌特征為深目、高鼻、多須,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晉永興二年(305),上黨武鄉羯人石勒等起兵反晉,319年建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後趙末年,冉閔起兵,濫殺胡羯二十餘萬,其中因高鼻、多須被誤殺者近半,羯胡勢衰,後漸融入漢族之中。到隋唐時,羯或羯胡之名基本上變成瞭對北方諸族的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