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分佈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區古越族後裔的通稱。百越的一支(見越[ID=yue_zhanguo])。由於秦漢以來長期民族融合的結果,山越已與漢人區別不大,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賦役而入山的漢人。所以山越雖以種族作稱謂,但實際上是居於山地的南方土著,故亦稱“山民”。以農業為主,種植穀物;山出銅鐵,自鑄兵甲。他們大分散、小聚居,好習武,以山險為依託,組成武裝集團,其首領稱“帥”,對於封建中央政權處於半獨立的狀態。

  東漢末年,孫氏初定江東,境內山越眾多,分佈極廣。他們往往與各地的“宗部”(一種以宗族鄉裡為基礎而組織起來的地方武裝集團)聯合起來,與之對抗,成為孫吳政權的心腹之患。漢建安三年(198),袁術遣人以印綬與丹陽(今安徽宣城)宗帥祖郎等,使之激動山越,大合兵眾,圖謀共攻孫策,反為孫策討破。為瞭鞏固政權和掠奪勞動力與兵源,孫權從建安五年掌權之時起,即分遣諸將鎮撫山越。建安八年,孫權西征黃祖,正待破城之時,山越復起,嚴重威脅孫吳後方,迫使孫權撤兵。孫權東撤後,派呂范平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程普討樂安(今江西德興東北);太史慈領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充任山越活動最頻繁地區的縣令長,悉平各地山越。建安二十二年,陸遜建議孫權,克敵定亂非眾不濟,而山越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難以圖遠。於是命陸遜征討會稽、丹陽、新都三郡的山越,將俘獲之人強者為兵,羸者補為民戶,得精卒數萬人。吳嘉禾三年(234),孫權拜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恪移書相鄰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後分兵扼諸險要之地,將山越分割包圍。隻修繕藩籬,不與交鋒。待其谷物將熟,縱兵芟刈,以饑餓迫使山越出山求活。諸葛恪將其中精壯四萬人選為兵士,餘者遷至平地充作編戶。經孫吳數十年的殘酷征討,江南絕大部分山越被迫出山,徙至平地,一部分用以補充兵源;一部分成為編戶,調其租賦,或為私傢佃客。大量山越出山,對於江南經濟的開發起瞭重要作用,也大大加速瞭山越自身的漢化過程。雖然直到南朝末年,甚至隋初史籍中仍有關於山越的零星記載,但絕大部分山越此時早已同漢人完全融合。

  

參考書目

 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北京,1955。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山越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