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對基督教徒和教士的通稱。又譯作也裏克溫、也立喬。或稱迭屑(tarsa),即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見的“達娑”,是襲用波斯人對基督教徒的稱呼。也裏可溫一詞的語源迄無定說,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源自希臘語ερχωυ。基督教的聶思脫裏一派在唐初傳入中國,稱大秦景教。845年唐武宗滅佛,所有西來的宗教都被禁止,景教遂趨絕滅。遼、金時期,它在中國西北和北方的一些遊牧民如乃蠻、克烈、汪古等部中又頗為盛行。蒙古幾次西征中,大批西亞、東歐的基督教徒被裹脅或俘掠東來來,充任官吏、軍將、工匠或勒充驅奴,其中大多數隨著蒙古統治者進入內地,分散居住在全國各地。據載元初僅大都地區就有聶思脫裡派教徒三萬多人,設有契丹、汪古大主教區管理,西北地區還有唐兀等大主教區的設置。羅馬天主教則是在1294年左右由教皇派遣東來的聖方濟各會士孟特戈維諾所傳入。戈維諾在大都城中曾建有教堂兩所,先後受洗禮的約有六千人。所有組成為左衛、右衛阿速親軍都指揮使司的阿速人都是天主教的信奉者,人數達三萬。羅馬教廷在1307年正式任命孟特·戈維諾為大都大主教與東方總主教。隨後在泉州也建立瞭主教區。

  元朝對於各大宗教的基本政策是廣蓄兼容。基督教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一樣,可以自由傳教,為皇帝禱告祝壽。在中央設立崇福司,秩從二品,掌領馬兒(mar,景教主教的尊稱)、哈昔(hasia,僧侶)、列班(rabban,教師)、也裡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仁宗延祐二年(1315),改司為院,省並天下也裡可溫掌教司七十二所,足見當時基督教在全國分佈之廣。在元朝的公牘中,常以也裡可溫與各路諸色人戶並舉,也說明這種人遍及各路,人數相當多。以鎮江為例,就建有大興國、雲山、聚明、四瀆安、高安、甘泉、大光明、大法興等八所聶思脫裡教派的道院;在三千八百四十五傢僑寓戶中,也裡可溫為二十三傢。元政府對待也裡可溫人戶,同佛、道、答失蠻和儒戶一樣,優免差發徭役,但規定“種田入租,貿易輸稅”。這些教徒依仗政治上的種種特權,多方逃避賦稅,因此這一條規定屢申屢壞。當時的大商人中,不少是基督教徒。任平章政事、領崇福使的愛薛,鎮江府路副達魯花赤馬薛裡吉思,禦史中丞馬祖常等都是當時有名的基督教徒。其他以政事、特長而見於記載的基督教徒甚多,他們中有的已具有頗高的漢文化修養。

  隨著元朝的滅亡,基督教又一度在中國泯滅。直到明朝後期,才又見天主教東來的記載。

  

參考書目

 周良霄:《元和元以前中國的基督教》,《元史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