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

  明朝權臣。字惟中,一字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改翰林院庶起士,授編修,旋病休歸裏,在分宜城南之鈐山,讀書八載,詩文峻潔,聲名始著。正德十年(1515),奉旨還朝。久之,進侍講,署南京翰林院事,召為國子祭祭酒。嘉靖七年(1528),遷南京禮部右侍郎,奉命祭告顯陵,歸而極言祥瑞,明世宗朱厚熜喜,遷其為吏部左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尋改吏部尚書。十二年,以賀“萬壽節”至京師。時值廷議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銜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詞,取得寵信,加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八月,拜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後解部事,專直西苑,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嚴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國政近二十年,同其子世蕃、義子趙文華等廣結黨羽,操縱國事。士大夫側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他利用世宗“果刑戮,頗護己短”的弱點,以事激怒世宗,戕害他人以成己私。大力排除異己,先後殺害首輔夏言、總督陜西三邊軍務曾銑,以及揭露其罪行的楊繼盛等。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加劇瞭“北虜南倭”之患;招權納賄,肆行貪污,進一步敗壞吏治;激化瞭當時的社會矛盾。晚年,漸為世宗所疏遠。禦史鄒應龍、林潤等先後彈劾嚴氏父子罪行。四十一年五月罷職;四十四年三月,被削籍抄傢,子世蕃及其黨羽羅龍文等伏誅。兩年後老病,寄食墓舍以死。著有《鈐山堂集》四十卷。

  關於嚴嵩的評價,近年來有人提出嚴嵩不僅是頗有名氣的詩人,而且能引用賢才,獎掖後進,對北虜南倭的政策正確,也無誣捏他人至死之事。因此稱其為奸臣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