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載湉

  清朝入關後第九代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咸豐帝弟醇親王奕𫍽子。年號“光緒”,習稱光緒帝。廟號德宗。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病死,無子,載湉被慈禧太後立為皇帝,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1889年(光緒緒十五年)始親政,但朝中大權仍操在慈禧太後手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主張抵抗,派劉永福到臺灣佈防,下令停止繼續移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並命李鴻章查察各路將領“有無畏葸縱敵情事,不得片詞粉飾”。次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康有為連續上書,請求變法,載湉受到啟迪,“益明中國致敗之故,若不變法圖強,社稷難資保守”。7月,他發佈瞭一道命令,列舉一系列應革事項,由於慈禧太後阻撓,未能實施。1897年11月,德國占領膠州灣,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危機四伏,康有為再次來到北京,上書指陳時局緊迫。載湉決心變法,讓奕劻給慈禧太後傳話:“太後若仍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於是力排眾議,於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國事”詔書,宣佈變法開始(見戊戌變法)。根據康有為及其他擁護變法臣僚的推薦,下達諭旨,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方面進行變革,他破除皇帝不召見四品以下小臣的舊例,召見瞭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授予譚嗣同、楊銳、劉光弟、林旭以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新政。為推行新政,他允許士民上書言事,極力任用維新人才,打破按年資升遷、白發卿相的常規,為裁並機構,改革臃腫的官僚體制,曾多次痛斥頑固派的阻撓,並主張開懋勤殿、選拔通國英才數十人,延聘東西各國政治專傢、研討制度,通盤籌劃,一時頗有維新氣象,他是“百日維新”的實際決策者。但維新變法措施遭到慈禧和頑固守舊大臣的極力抗拒。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推翻新政,將載湉囚禁於瀛臺。1900年,又因反對利用義和團向列強宣戰,遭到慈禧太後斥責。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所寵珍妃被慈禧太後喝令太監投溺宮井,他則被挾逃亡西安。還京後,慈禧太後讓其備位隨朝,以欺天下視聽。1908年11月14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死於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