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地名及行政區名。古稱西海、鮮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國時期始稱青海。位於今青海省東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間。藏語稱錯溫波,蒙古語稱庫庫諾爾,均意為青色的湖。古為西戎地,漢為西羌地。西漢元始四年(西元4年)王莽於湖北岸置西海郡,隋大業五年(609)於伏俟城置西海郡,均為時不久即廢。自晉至唐為吐谷渾所占,曾建都於湖西十五裏伏俟城。龍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為西番唃廝羅所轄。元代有蒙古部落駐此,東北部置貴德州,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正德四年(15509)後為東蒙古所據,史稱西海蒙古。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於崇禎九年(1636)率部自烏魯木齊一帶移牧來此,史稱青海蒙古,並控制衛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爾喀、準噶爾、土爾扈特、輝特等部(見厄魯特蒙古)。五部蒙古後漸分支派,總名十八傢。清順治十年(1653)封顧實汗為遵文行義敏慧顧實汗。康熙三十六年(1697)顧實汗幼子達什巴圖爾被封為親王,其餘蒙古貴族亦分別授予貝勒、貝子等爵號。

  雍正二年(1724),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年羹堯建議:青海蒙古仿內蒙古札薩克之例,劃定遊牧地界,統一分編為旗;原屬諸番,另行安插,勿許蒙古管轄。三年分青海蒙古為二十九旗,每旗設札薩克一員,協理臺吉一員,管旗章京、副章京、參領各一員;按一百五十戶設一佐領,共計佐領一百零四個半;重定王公爵秩,頒授印信冊誥;各旗首領每年祭海會盟一次,屆時欽差大臣蒞臨,處理各旗糾紛,奏選盟長;各旗王公、臺吉分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見;每季仲月為各部與內地貿易之期,開日月山(後移至丹噶爾)、北川、洪水(今民樂)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邊墻。同時清查藏族各部戶口,設立土司,以戶口多少,分別封以百戶、千戶名號。蒙藏各部,統歸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從此,凡稱青海者,意即指該大臣所轄各族地界。

  光緒三十三年(1907)推行新政時,曾議改青海為行省,不果。辛亥革命後,西寧辦事大臣改為青海辦事長官。1915年又改為蒙番宣慰使,由甘邊寧海鎮守使兼任。1926年撤銷上述二使,改稱甘邊諸海護軍使。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議定將青海蒙古各旗、藏族各部和原甘肅省西寧道所屬各縣,合建為行省,定名為青海省,西寧為省治。1929年元月省政府正式成立。從此,青海成為省名。而湖泊“青海”,稱為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