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說話”(說書)人的底本。也稱為“話文”或簡稱“話”。“說話”就是講故事,類似現代的說書。隨著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結構也發生瞭變化,不僅有眾多的官吏和士兵,還聚集著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瞭一個新的市民階層。各種民間伎藝都向城市匯合,以適應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北宋東京、南宋臨安等大城市裏,有著數十座稱為“瓦舍”或“瓦子”的綜合性的遊藝場,每座“瓦舍”中,又有若幹座“勾欄”(類似後代的戲院),分別上演雜劇、諸宮調和“說話”等各種伎藝。南宋時,,“說話”通常分為“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傢。“小說”又稱“銀字兒”,專講短篇故事,題材非常廣泛,舉凡愛情、公案、神怪,以及歷史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講史,專說歷史故事。說經,包括“說參請”、“說諢經”,專講宗教故事。合生,也作“合笙”,滑稽而含玩諷的稱“喬合生”。有人認為可能是兩人演出,一人指物為題,一人應命說詠,據說與起令隨令相似,形式靈活,似乎並無故事情節,近似現代的相聲。此外,還有“說諢話”(說逗笑的話)、“商謎”(猜謎)。由於合生、說諢話和商謎等無話本傳世,其演出形式與作品內容已無從確知。

《京本通俗小說》

  話本的作者幾乎都是無名氏,創作後又經不斷補充潤飾,多數經過文人加工。“小說”傢所用的話本,都是短篇故事,通常即稱為“小說”,如《新編小說快嘴李翠蓮記》等,見於記載的篇目達一百四十多篇,現存不過二三十篇,散見於《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諸書。長篇的講史話本,一般稱為“平話”(“評話”),如《新編五代史評話》等,傳世的還有《大宋宣和遺事》、《全相評話五種》等。

  話本的語言以白話為主,融合部分文言,間亦穿插一些古典詩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語言生動、潑辣,富於表現力,作品的主角多為手工業者、婦女、市井商人等,為新興的市民階層所喜聞樂見。對後代的通俗文學和戲劇、曲藝等產生瞭很大的影響。

  

參考書目

 傅惜華:《宋元話本集》,上海四聯出版社,1955。

 程敏中:《宋元話本》,中華書局,北京,1980。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