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期,晉、楚為爭霸中原進行的一次大戰。西元前575年春,楚人誘使鄭國叛晉歸楚。五月,晉厲公率師伐鄭,楚共王領兵救鄭,兩軍相遇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軍採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時突然逼近晉軍營壘。晉軍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隊應戰。由楚逃晉的苗賁皇獻計晉厲公。他認為楚中軍兵力強大,左、右軍兵力薄弱,應首先改變晉軍中、下軍嚴整的軍容,誘使楚左、右軍進攻中軍,這時,晉中軍先分兵進擊楚左、右軍,俟其陷入包圍時,再由上、下軍配合中軍聚而殲之,然後集中上、中、下軍軍與新軍共擊楚精銳的中軍王卒。晉厲公聽從瞭苗賁皇的計謀。楚共王見晉軍兵力薄弱,遂率中軍進攻,遭到抗擊。共王傷目,中軍後退,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激戰自晨至暮,楚軍傷亡慘重,隻得暫時收兵,在夜間補充士兵,準備雞鳴再戰。後因主帥子反醉酒,不能商議軍機,楚軍被迫夜遁。子反因貽誤軍機自殺。

  鄢陵之戰使晉國鞏固瞭霸業,楚國削弱瞭霸權。晉軍創造的攻弱避堅的戰術,成為古代戰爭中著名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