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是中國由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捩點,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戰前的世界和中國 鴉片戰爭前,世界上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先後經歷瞭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英國是當時最先進的工業國。1825年爆發瞭世界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資產階級加緊對外擴張,企圖開闢新的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法國自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後,工業生產也有較快增長,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遠較英、法兩國落後,其南部各州奴隸制還居於統治地位,但其商業資本也極力謀求向海外擴張勢力。沙俄是歐洲的封建帝國。16世紀80年代起,它越過烏拉爾山,向東進行擴張。17世紀中葉,曾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1689、1727年,中俄雙方先後簽訂《尼佈楚條約》和《佈連斯奇條約》,劃定中俄東段和中段邊界。沙俄掠奪中國領土的陰謀暫時未能得逞,但仍野心勃勃,伺機而動。

  當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中國仍停滯在封建社會階段,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小農業和傢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主要地位。資本主義萌芽雖然已經出現,但發展緩慢。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的腐朽日益暴露出來。政治黑暗,軍備廢弛,土地兼並現象愈益嚴重,捐稅和地租不斷增加,廣大人民生活每況愈下,國內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連綿不絕。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在對外關系方面采取閉關政策。它把對外貿易的城市限制於廣州一口,並對這種貿易嚴加控制,規定外國商人銷售商品和購買土貨必須通過少數特許的公行商人之手。這種閉關政策是封建經濟和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產物,既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引起希望打開中國市場的西方國傢資產階級的不滿。

  禁煙運動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傢急於開拓中國市場,但它們的工業品很難獲得廣泛的銷路。中國出口的茶、絲,遠遠超過英國輸入的工業品。於是,英國資產階級竭力發展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利用鴉片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手段。

  自19世紀初,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外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多次頒佈禁止鴉片入口的法令,賄賂清朝官吏,勾結中國私販,肆無忌憚地進行走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19世紀最初二十年中,英國每年平均自印度輸入中國鴉片四千餘箱,以後迅速增加,至鴉片戰爭前夕已達三萬五千五百餘箱。另有少部分鴉片是美國煙販從土耳其販運來的。此外,沙俄自30年代也從中亞向中國輸入鴉片。由於鴉片輸入激增,中英貿易發生瞭顯著變化,英國由入超變為出超。從30年代起,在英國輸入中國貨物總值中,鴉片占二分之一以上,英國每年從中國掠走白銀達數百萬兩,鴉片稅收還成為英屬印度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源。

  鴉片的大量輸入,流毒極為嚴重。不僅損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銀外流,而且引起銀貴錢賤,直接破壞社會生產,影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過去白銀一兩折換銅錢一千文左右,30年代末增至一千六百多文。按規定農民必須用白銀納稅,從前糶谷一石多可完稅銀一兩,如今非糶谷兩石不可,實際負擔大為加重。1838年12月12日(道光十八年十月二十六),廣州爆發萬人大示威,抗議英美煙販阻撓廣州地方官吏處決中國煙販,幹涉中國內政,反映瞭廣大人民禁止鴉片的強烈要求。

  鴉片的大量輸入,還加深瞭清朝封建統治的危機。吸食鴉片的人,最初主要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及其依附者。鴉片貿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腐敗,軍隊更加失去戰鬥力,而白銀源源外流,使清朝財政陷入困境。因此,鴉片問題在清政府內部引起激烈爭論。道光十六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奏請取消鴉片輸入的禁令,準許鴉片納稅後公開買賣。這種弛禁主張反映瞭封建統治階級中腐朽集團的利益。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書道光帝,痛陳鴉片禍害,主張嚴懲鴉片吸食者,以抵制鴉片輸入。這個主張得到一些開明官僚的支持,湖廣總督林則徐奏稱:鴉片為害巨大,若不認真查禁,“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經過中央和地方官吏反復討論,嚴禁鴉片的主張暫居上風。是年冬,林則徐奉召晉京。道光帝多次召見,授以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

  1839年3月10日(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林則徐到達廣州。他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嚴拿煙販,懲辦不法官弁,整頓水師,加強珠江防務;同時責令外國煙販將躉船上所存鴉片造具清冊,聽候收繳,並出具甘結,保證今後不再販運,否則“貨盡沒官,人即正法”。這些措施得到人民群眾熱烈支持,禁煙運動迅速趨於高漲。

  英國蓄意破壞中國的禁煙措施。3月24日(二月初十),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從澳門潛入廣州洋館,企圖阻止外商交出鴉片。林則徐派兵監視洋館,斷絕廣州與澳門之間的交通。義律改變手法,命令英商繳煙,保證煙價由英國政府賠償,並勸告美商采取一致行動。其目的在於為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制造借口。在禁煙運動的壓力下,英國煙販繳出鴉片二萬餘箱,美國煙販繳出一千五百餘箱。6月3~25日(四月二十二至五月十五),林則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門海灘將繳獲的煙土全部當眾銷毀。禁煙運動獲得初步勝利。

  戰爭過程 鴉片貿易被嚴厲取締後,英國資產階級立即策劃發動侵略戰爭。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次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並派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通過支付軍費案。

  在中國境內,義律繼續進行破壞禁煙的活動,阻止英國商船具結入口貿易。1839年9~11月(道光十九年七月下旬至九月末),英國兵船先後在九龍和穿鼻洋面多次襲擊中國水師,都被擊退。

  1840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船艦四十餘艘及士兵四千餘人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這次戰爭持續瞭兩年多時間,經歷瞭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自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至1841年1月20日義律公佈《穿鼻草約》為止,歷時約七個月。

廣州虎門威遠炮臺遺址

  英軍到達中國海面後,首先封鎖珠江口。懿律看到廣東軍民早有戒備,決定率主力北上。7月,英軍進犯福建廈門,被已調任閩浙總督的鄧廷楨督師擊退。接著,北犯浙江,攻陷定海。8月,英艦抵達天津白河口,投遞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致清政府的照會,提出賠款、割地、通商等無理要求。道光帝被英軍的武力恫嚇所動搖,派直隸總督琦善到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琦善向懿律表示將查辦林則徐等,希望英軍返棹南旋,等候清政府處置。英軍乃於9月折回南方。道光帝即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與英方繼續談判。

第一次鴉片戰爭

  11月底,琦善到達廣州。他一反林則徐所為,撤除防務,遣散水勇,鎮壓抗英群眾。此時,義律接替懿律為英國全權代表,步步進逼。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陷沙角、大角炮臺,琦善急忙求和,義律乘機提出《穿鼻草約》,並於20日單方面公佈,其中包括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元、恢復廣州通商等條款。

  第二階段 自1841年1月29日清政府對英宣戰開始,至5月27日《廣州和約》訂立為止,歷時四個月。

  沙角、大角炮臺失陷後,道光帝決定宣戰,任命禦前大臣、宗室奕山為靖逆將軍,調派大軍開往廣東。2月下旬,英軍先進攻虎門炮臺,琦善拒派援軍,守將關天培等壯烈犧牲,炮臺失陷。4月,奕山到達廣州,奉行“防民甚於防寇”的反動方針。5月,他貿然發動夜襲,英軍乘機反撲,占領城郊各據點,炮轟廣州城。奕山派人求和,與英訂立《廣州和約》,其中規定清軍退出廣州,向英軍繳納“贖城費”六百萬元。

  第三階段 自1841年8月英軍再犯廈門開始,至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訂為止,歷時一年。

  英國政府對《穿鼻草約》的內容不滿,決定撤換義律,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8月璞鼎查率領援軍到達香港,不久即攻占廈門,清總兵江繼蕓力戰犧牲。9月,英軍北犯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等英勇戰死,定海再陷。10月,英軍進攻鎮海,兩江總督裕謙堅決抵禦,城陷時投水自盡。寧波旋也陷入敵手。同時,英艦竄擾臺灣,被臺灣軍民擊退。

  浙江連失三城,清政府決定第二次出師,派協辦大學士、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率軍馳往浙江。奕經到達紹興後,企圖僥幸取勝,分兵進攻三城,結果慘敗。英軍反攻陷慈溪,奕經等逃至杭州。清政府鑒於兩次出師失敗,轉而一意求和,派盛京將軍耆英前往浙江主持對英交涉。但英軍決定乘虛而入,按既定計劃侵入長江。1842年5月,英軍攻陷乍浦,6月再攻吳淞炮臺,江南提督陳化成據臺死守,力竭犧牲,寶山、上海相繼陷落。英軍溯長江西上,於7月下旬進攻鎮江。清副都統海齡所部頑強抵抗,經過激烈巷戰,終於失守。8月初,英艦直抵南京江面,耆英等趕到南京議和。第一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戰爭期間,英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激起瞭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廈門、定海、鎮海、寧波、太倉、江陰、瓜洲等地農民奮起襲擊英軍。臺灣各族人民擊退闖入雞籠(今臺灣基隆)的英國軍艦。廣東人民,特別是廣州郊區三元裡一帶群眾,與英軍進行瞭激烈搏鬥,使英軍遭到很大損失(見三元裡抗英鬥爭)。中國軍民反對英國侵略的戰爭,是正義的自衛戰爭。但因社會制度腐敗,經濟技術落後,人民的巨大力量不可能充分發揮出來,無法扭轉戰爭的結局。

  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訂立及其影響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清欽差大臣耆英與璞鼎查,在南京簽訂瞭結束鴉片戰爭的《南京條約》,亦稱《江寧條約》。共十三款。主要內容為:①中國割讓香港;②向英國賠款兩千一百萬銀元;③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口對外通商,英國可派駐領事;④廢除“公行”制度,英商可以與中國商人自由進行貿易;⑤中國抽收進出口貨的稅率由中英共同議定。條約簽訂後,雙方在廣東繼續談判。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公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耆英與璞鼎查在虎門簽訂《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亦稱《虎門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被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在該約中,英國取得瞭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等特權,同時還制訂瞭海關稅則。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和法國趁火打劫,於1844年分別強迫清政府訂立瞭《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兩國借以取得瞭《南京條約》中所規定的五口通商、派駐領事等權,此外還擴大瞭領事裁判權的范圍,加強瞭協議關稅權。條約並準許在五口建立教堂、醫院等,準許外國兵船到中國沿海各口岸“巡查貿易”。後來,法國還強迫清政府取消對天主教的禁令。

  《南京條約》、《虎門條約》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一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訂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它們作為鴉片戰爭的結果,不但使中國蒙受重大損失,而且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戰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傢;戰後,中國的領土開始被割裂,主權完整遭到破壞,中國已經喪失瞭獨立自主的地位。戰前,中國在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傢;戰後,外國商品湧入中國,逐漸破壞瞭中國封建經濟基礎。從此,中國由一個封建社會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南京條約》(抄本)

  

參考書目

 齊思和整理:《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中華書局,北京,1964。

 梁廷枬著,邵循正校註:《夷氛聞記》,中華書局,北京,1959。

 姚薇元:《鴉片戰爭史實考》,新知識出版社,上海,1955。

 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卷,三聯書店,北京,1957。

 丁名楠等:《帝國主義侵華史》,第1卷,科學出版社,北京,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