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全稱京師同文館。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由恭親王奕䜣於1861年1月(咸豐十年十二月)奏請開辦。次年(同治元年)6月正式開課,直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管理大臣、專管大臣、提調、幫提調及總教習、副教習等職。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任監察官,實際操縱館務。先後在館任職的外籍教習有包爾騰、傅蘭雅、歐禮斐、馬士等。中國教習有李善蘭、徐壽等。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自1869年起任總教習,曆二十五年之久。

 同文館初設英文館,1863年至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間先後增設法文、俄文、算學、化學、佈(德)文、天文、格致(時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的統稱)、東(日)文等館。學制分五年、八年兩種。八年制又分前館、後館。後館招收十三四歲以下八旗子弟,專學外文、漢文,學有成效者升入前館,兼學算學、天文、化學、格物、醫學、機器制造、外國史地和萬國公法的一種或數種。學生來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為主,1862年6月入學的僅十人。後擴大招收年齡較大的八旗子弟和漢族學生,以及三十歲以下的秀才、舉人、進士和科舉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滿漢京外各官,入學學生逐年增多。1887年有一百二十人,1891年達兩百九十餘人。學生畢業後大半任政府譯員、外交官員、洋務機構官員、學堂教習。該館附設印書處、翻譯處,曾先後編譯、出版自然科學及國際法、經濟學書籍二十餘種。此外還設有化學實驗室、博物館、天文臺等。

京師同文館舊址

  1902年1月(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並入京師大學堂,改名京師譯學館,並於次年開學,仍為外國語言文學專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