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央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的官署。依明太祖朱元璋意,政猶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為名。簡稱通政司。俗稱銀臺。前身為察言司,洪武三年(1370)置,掌受四方章奏。不久罷除。十年,始設通政使司,長官為通政使,正三品;其下設左、右通政和左、右參議等官佐理政務。職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時匯進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逕自封進參駁之;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機密則不時入奏。始設通政使司之時,朱元元璋曾告誡通政使曾秉正、左通政劉仁,要“審命令以正百司,達幽隱以通庶務。當執奏者勿忌避,當駁正者勿阿隨,當敷陳者勿隱蔽,當引見者勿留難”。除掌章疏奏駁之事外,通政使還參預國傢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洪武十二年,將承敕監給事中、殿廷儀禮司、九關通事使撥歸通政使司,進一步加強瞭該司的權力。建文時,改通政使司為通政寺,通政使為通政卿,通政參議為少卿寺丞,並增置左右補闕、左右拾遺等官,永樂時復舊制。成化二年(1466),置提督謄黃右通政,不予司事,萬歷九年(1581)革。永樂遷都後,南京仍設通政司,稱南通政使司。